“双减”实施后的第一学期,家长们最关注的仍然是孩子的成绩。
但是,如果只盯着这次考试的成绩,那就输了。
毕竟考试最大的目的,是透过成绩,发现问题,帮助孩子完善自己的不足。
因此,除了分数之外,父母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错题和失误题。
很多孩子会和父母说,题做错了,是因为“太粗心了”。
如果简单地把过错归结于粗心,就会掩盖真正的原因,也让孩子轻易原谅自己,忽视实质的问题,无法采取相应的弥补措施。
“粗心”的背后掩藏着什么问题呢?这些问题有没有解决办法呢?
今天的这篇文章,建议家长们看看。
粗心是做错题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谁都有粗心的时候,但在粗心表象下,有很多更深层次的原因,表现在不同孩子身上,这些原因所占的比例会有不一样。
我们判断“粗心”的标准通常有:
1. “简单的,不该错的,考试错了”——那就问问自己,熟练度够吗?
2. “原本会做的,考试做错了”——那就问问自己,基本概念真的清楚吗?
3. “审题错了,不是不会做”——那就问问自己,准确率够吗?比如平时做题力求一遍做对吗?
我们常常认为,平时做过的,考试就能做出来,其实并不是。
我们必须通过“粗心”看到背后反映出的问题。
【1】
粗心,因为孩子“懒”得反复练习
所谓熟练度,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成年人,做小学一年级的计算题,每一题其实对我们来说都很简单。
但是当我们在计时的情况下,完成1000道题,并不一定全对。
如果平时经常做计算类的工作,很可能做得又快又准;
如果平时疏于做简单计算的人,很可能又慢又错误百出。
解决办法:一道题目,至少要反复接触六次以上,并且每次都在思考,才会熟悉并产生记忆。
【1】
粗心,因为孩子“懒”得反复练习
所谓熟练度,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成年人,做小学一年级的计算题,每一题其实对我们来说都很简单。
但是当我们在计时的情况下,完成1000道题,并不一定全对。
如果平时经常做计算类的工作,很可能做得又快又准;
如果平时疏于做简单计算的人,很可能又慢又错误百出。
解决办法:一道题目,至少要反复接触六次以上,并且每次都在思考,才会熟悉并产生记忆。
【2】
粗心,因为孩子“懒”得巩固知识点
还有一些题目,学生们认为自己是会做的,因为平时做对过,只是考试错了。
但很可能是他们只看过1-2次,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很多概念的细节到底是什么?并未深究。
在考试有时间限制和压力的情况下,人通常本能地选择自己大脑中最先搜索到的记忆存储,而这个记忆和认知很可能是错误和疏漏的。
解决办法:试着去讲解题目,如果做到能讲解题目,表示确实理解了。
通常在讲解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
【3】
粗心,因为孩子“懒”得养成好习惯
很多孩子写作业不认真、不检查、不喜欢打草稿、不肯写步骤等,也都是不良习惯。
还有书写习惯等,也会导致一些粗心问题。
还有的孩子做题喜欢跳步骤,不但容易错,还会导致按步得分时得不到前半部分应该能得到的分。
解决办法:如果做数学可以在草稿纸上先画图,画图常常能使自己的思维清晰。
另外,有的孩子喜欢对同一题给出多种算法的乐趣,这其实也可以帮忙检查出一些错误。
【4】
粗心,因为孩子“懒”得反复检查
家长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打字时,每个词是一次输入正确,还是不断删除修改?
这个也是准确率的问题。
如果平时做事力求“一遍做对”,“每遍都提升”,关键时刻才有可能一次做对。
这需要用心投入,反复多次后才能成为本能。
如果做错了,觉得“没关系”,常常会造成多次也无法做到比较好的状态。
另外,准确率还和“做题量”以及“题目类型”有关。
解决办法:每次做题都认真对待,提高准确率,争取会做题,建立错题本。
也可以给自己制定训练的计划。每次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才能真正提高成绩。
粗心的危害不言而喻,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总有很多同学痛心不已,感觉“无颜见江东父老
孩子考不好不是因为粗心,而是“积懒成笨”
每次考试以后,很多孩子都会把丢分的原因,归结于粗心。家长也往往信以为真。可实际上,真正的问题也因此被忽视了。多少成绩不好的孩子,根本不是因为粗心,也不是因为笨,而是因为“积懒成笨”。孩子并非不聪明,只是懒得学习
辅导孩子写作业,最让家长头疼。一放学孩子就只想玩,丢下书包完全不管作业,得三催四请才不情不愿拿出作业本。好不容易坐下来,却迟迟不动笔,不是抓耳挠腮,就是对着书本发呆。问他怎么回事,他却说:“妈妈,我不会做。”多少家长会因此产生怀疑:我的孩子就这么笨吗?今天才学的知识,现在就忘了?老师上课不是讲过吗,怎么就不会做了?老师想说,孩子并非真的不会,而是懒得学会。上课的时候,老师都会把新知识详细地讲解清楚,孩子听懂了,就以为学会了。可若缺少课后的复习、思考和作业,只是“听过”的知识不会被真正吸收。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越聪明的学生,越懂得课后学习的重要性。平时辅导作业的时候,很多家长习惯了“陪读”,有的始终在旁边指点督促,有的实在看不下去,直接动手帮孩子完成作业。家长的过度干预,会让孩子觉得学习不是自己的事。反正做错了有人帮忙修改,不做了有人代劳,考差了还有人帮自己找借口。没有责任心的孩子不会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也就习惯了偷懒,不动笔,不动脑,也不学习。
习惯了偷懒,孩子真的会变“笨”
懒惰是一种坏习惯,会严重耽误孩子的学习伏宴。很多家长以为只要督促孩子就行了,却不了解,孩子表面上的懒惰容易发现,深层次的懒惰却无迹可寻。孩子认真听课,回家后也一直做题,为啥成绩就是上不去?别的孩子也没我家孩子努力,为什么别人总拿第一,我家孩子却不上不下?……面对这些疑惑,最好的答案就是:永远不要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曾经有大学教授这样评价:在中国,至少有一半学生在“假努力”!表面上看非常刻苦,任劳任怨,实际上学习时懵懵懂懂,成绩一塌糊涂。他缺行银们看上去用了十二分的功,但因为方法不当、效率过低,导致最后只有6分的收获。不是学习时间越长分数就越高,不是不停补习就能脱胎换骨,不是每天只睡5小时就是勤奋。“伪勤奋”对于孩子的伤害,是很严重的。请观察孩子是否存在以下问题:做题不彻底,过于依赖参考答案;学习没有针对性,做题贪多求全;不懂归纳知识点,学过了就忘了;付出的学习时间越多,收效却越小。孩子饱受“伪勤奋”的折磨,是因为没找对方法。
一味纵容,是对孩子的莫大伤害
从教多年,越来越发现教育的一个真相:没有真正的笨孩子,只有被“懒惰”拖垮的孩子。家长不正当的教育方法,是纵容孩子懒惰的根源。每次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家长的应对态度,决定了孩子的学习态度。家长态度温和而要求严格,给了孩子尊重与必须遵守的底线;家长态度强硬而要求严厉,给了孩子底线,也施加了很大压力;家长态度模棱两可,给了孩子讨价还价的余地;家长完全不管,给了孩子不努力、不学习的理由。
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正在导致孩子越学越“笨”。一定要明白:指望孩子自觉,是最无力的教育。指望孩子爱上学习,学会学习,是最难实现的愿望。有教学20多年的语文老师这么说:“在小学的时候,家长、老师要帮助孩子树立学习意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低年级是孩子极其依赖大人的时期,也是他们学习态度与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很多孩子之所以懒惰,都是因为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做支撑。为了避免孩子在“懒惰”的坑里越陷越深,我们不能再纵容孩子了。培养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请给他恰到好处的管束;培养一个优秀出色的孩子,请为他指明前进的方向。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习惯
伟大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小学阶段孩子之间的差异,归根到底,就是习惯的差异。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摆脱“积懒成笨”的困扰,家长、孩子、老师要一起努力:
家长要学会真关心
把钱花在刀刃上,教育不能盲目从流,适合孩子才好。用检查代替唠叨,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及时发现问题;狠得下心来管教,不纵容,不偷懒,守护孩子的成长。
带此 孩子要学会真努力
积极主动,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把学习当做最重要的事;积极思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遇到不懂的一定要请教;积极学习,多动笔,多阅读,多练习,认真对待每次作业。
老师要学会真辅导
提高课堂效率,尽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听懂学会;高度关注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和家长商量对策;传授学习方法,帮助孩子更高效、更专注地学习。真正有远见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都难免带点绝情。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如果不逼他一把,他就会错过最好的学习时机。
即使是高中生,习惯培养仍是首位
谈到习惯,许多中学生家长的反应常常是束手无策。毕竟习惯更多的需要从小培养,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期,就很难再去更改。的确,要纠正初中甚至高中孩子的坏习惯,并不容易。但其实只要做父母的有这样的决心,改变高中孩子的习惯其实也不难。《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的作者贾容韬,就以身作则,并坚持生活习惯决定学习习惯的理念,帮助高中的孩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他在书中这样写到:找准机会,我认真地和儿子谈了一次话。我对儿子说:“老爸以前只顾在外边忙,我邋遢惯了,无形中也影响到了你的生活质量。现在我意识到了生活习惯的重要性,我要过一种从外到内、表里如一、有内在质量的生活,希望你多支持老爸。”即日起,我把卧室、厨房整理得干干净净,把儿子的房间也搞得一尘不染。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学习,我感到心情就是不一样。我每天坚持整理不误,儿子不免还有些随意。比如:书籍、作业本随手乱放,纸团杂物也随手扔……看到这些,我一点也不心烦。这哪能怨儿子呢?儿子生下来原本是一张白纸,是我从小没有引导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数年养成的习惯,一下子对他有过高要求,也不切合实际。儿子上学后,我会及时把他的房间整理好。我不要求孩子什么,而是在身体力行的前提下提醒儿子保持卫生。我对儿子说:“感谢你支持老爸提高生活质量,这些天你确实做了不少工作。你这么一个帅小伙,完全有理由过一种高品质生活,遗憾的是老爸以前疏忽了这一点。老爸知道你学习任务重,但东西放到该放的地方、保持清洁也是举手之劳。这几天在整洁的环境中生活学习,你一定会感到神清气爽。养成严谨、有序的生活作风不仅让你感觉良好,也会对你的学习有一定帮助。近段老爸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心情好做事效率也高。”在我的影响、熏陶下,儿子逐渐有了生活习惯方面的意识:吃过饭及时把碗筷送到厨房,有时还帮我洗洗锅碗;从来没有洗过衣服的儿子也动手洗衣服了;床上的被子也叠得有模有样;桌子也隔三差五用毛巾擦擦。我在肯定儿子做出成绩的同时,也给儿子做些示范。慢慢地,属于儿子自己的事情他基本都能完成,用完的东西能放回原来地方,房间也不那么乱了,他洗澡、洗头也比较勤了。随着儿子生活习惯的一步步改善,他的学习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成长只有一次,教育无法重来,在孩子自觉性不高、不会学习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正确教育、督促与引导,才能帮助孩子成才。既使孩子已经到了高中,也不要灰心,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优秀的习惯,只要父母能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孩子依然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因此终生受益。
做错题的真正原因可能不是粗心,可能是这几点!
做题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由于太粗心做错了的情况,如果简单地把过错归结于粗心,就会掩盖真正的原因,也让孩子轻易原谅自己,忽雀穗视实质的问题,无法采取相应的弥补措施。往往粗心是导致做错题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在粗心的表象下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我们把判断“粗心”的标准分为3种。通常把“简单的,不该错的,考试错了”就需要学生问问自己,熟练度够吗?
当“原本会做的,考试做错了”就需要学生问问自己,基本概念真的清楚吗?如果因为“审题错了,不是不会做”那就需要问问自己,准确率够吗?我们常常把做错题归结于粗心,但到底是由于什么原因导致的需要各位同学认真思考。
粗心,有可能是因为孩子对知识掌握的熟练度不够。所谓熟练度,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成年人,做小学一年级的计算题,每一题其实对我们来说都很简单。但是当我们在计时的情况下完成1000题,并不一定全对。如果平时经常做计算类的工作,很可能做得又快又准;如果平时疏于做简单计算的人,很可能又慢又错误百出。
所以一道题目如果反复接触至少要六次以上,并且每次都在思考,才会熟悉并产生记忆。那因粗心导致错误的概率就会下降很多。粗心也可能是因为孩子对知识顷告卜的基本概念不清楚,在做一些题目时学生们认为自己是会做的,因为平时做对过,但在考试却做错了。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只看过1-2次,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对于很多概念的细节到底是什么并未深究。
在考试有时间限制和压力的情况下,人通常本能地选择自己大脑中最先搜索到的记忆存储,而这个记忆和认知很可能是错误和疏漏的。所以建议同学们试着去讲解题目,如果做到能讲解题目,表示确实理解了。通常在讲解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
另外粗心也可能是因为孩子的习惯有问题。很多孩子写作业不认真、不检查、不喜欢打草稿、不肯写步骤等,也都是习惯的问题。还有书写习惯等,也会导致一些粗心问友山题。所以对于孩子做题喜欢跳步骤的习惯应给与及时纠正。
如果做数学可以在草稿纸上先画图,画图常常能使自己的思维清晰。另外,有的孩子喜欢对同一题给出多种算法的乐趣,这其实也可以帮忙检查出一些错误。粗心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其实是因为孩子做题准确率不高,所以建议每次做题都认真对待,提高准确率,争取会做题,建立错题本。
众所周知粗心的危害不言而喻,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总有很多同学痛心不已,简单容易的题又答错了。满是内疚与自责,可下次考试仍然会错。粗心这个坏毛病“貌似”由来已久,总也改不掉。所以建议同学们给自己制定训练的计划。每次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才能改正粗心的毛病,从而提高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