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线下特卖仓蓬勃发展,以唯品会旗下唯品仓、根植于上海的荟品仓、壹品仓为主要代表,那么线下特卖仓到底是不是个好生意?未来如何走,哪家公司有可能成为中国的T.J.MAXX,我们大概可以试着去讨论一下,抛砖引玉。
不论是唯品仓还是荟品仓、壹品仓,这些仓的起源和发展都是由于鞋服品类库存过剩,品牌亟需寻找到新的流通渠道去消化大量的过季库存和断码库存,而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品质消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消费体验成为一种趋势,随着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理性消费愈加明显,用户都不希望为过高的品牌溢价付费,各大仓这种品牌特卖的形式正好迎合了市场的需求,供需两旺,这样的新物种应运而生,得到茁壮成长。
从物种起源的形式看,这种形式跟奥特莱斯很相像,算是奥莱的一种变种,但明显要比奥莱更高效,库存周转率更高,品牌更新快,而且门店基本上都在居民区,更方便消费者的到达。而且从一开始,除了唯品仓外,其余特卖仓就以非收费会员制的形式,消费者必须通过注册会员,生成会员二维码,刷码进入,这个流程一开始的出发点是形成公众号粉丝,便于后续的各种信息的推送,封闭式特卖消除品牌方顾虑,但随着这几年智慧零售和基于微信生态的零售模式的进化,这个一开始采取的措施成为这些仓的护城河和数字化营运的流量基础。
目前国内品牌特卖分垂直特卖电商比如唯品会、寺库,传统的奥特莱斯店、品牌直营折扣店,这些形式都有其短板,垂直特卖电商缺乏体验、奥莱店由于品牌租赁模式,奥莱对品牌的商品缺乏有力的管控,而品牌折扣店在品牌丰富度上和更新上完全比不过线上的特卖电商,于是线下的特卖仓综合了各个物种的长处落地。上海特卖比较常见的就是名品导购网组织的名品特卖,但那个时候还是局限于短期租场地组织品牌特卖,直到2014年壹品仓开出第一家特卖仓的时候,算是这个行业有了启蒙,期间经历了tonywear集团甩货清盘、艾格集团陷入破产清算泥沼、拉夏贝尔集团库存爆仓出清,上海各大特卖点也是呈燎原之势,然后才是2017年荟品仓在莲花南路德速中心开出第一家线下门店,提出仓储式特卖概念,这种线下特卖仓的模式才逐渐形成,当时荟品仓主打绫致和衣恋2大集团的库存尾货,一开始鞋子品类都很少,货品稀稀拉拉的,基本上还是以服装为主,这几年慢慢发展,品类逐渐也丰富起来,开店规模越来越大,逐渐从上海破笼而出,准备大力拓展二三线市场。
显而易见,线下特卖仓应该是个好生意。虽然唯品仓号称尚在亏损阶段,但布起点来毫不手软,唯品仓全国已布点接近200家,荟品仓、壹品仓、微品仓这些加起来也有近50家门店,预计未来这个行业还有继续快速开店成长的空间,但几个大仓还是存在较大的短板或者说隐忧吧。
1、唯品仓,根植于唯品会强大的货源保障,在货源方面倒是最好的一个,在店里面经常能淘到一些至少是国际精品级别的货品。但其门店规划布局和形象上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从目前看到的几个店铺形象上来看,规模还是局限于店的模式,而非仓的概念,整体面积基本上200-500平,店内货品堆积,布局杂乱,消费者在里面挑货都有些转身不开,虽然说唯品仓一开始做的是以TO B的分销概念,但如果线下布局开店,为什么不好好搞一下呢,难道挂在门店门头下面的唯品会旗下几个字是随便添加上去的么?
2、荟品仓和壹品仓现在最大的短板有可能就是品牌资源吧,没有稳定的品牌供货和更有吸引力的品牌进驻,那对顾客来说再好的店铺环境也就是晚餐后逛街消食的地方而不是消费。虽然可以通过营销手段引爆一时的销售,但需要稳定的持续并且增长,不断补充新品牌和新货品,是这类仓进一步爆发的基石。
3、现在做自营品牌是不是一个好的机会?看到有些仓通过工厂自采和商标贴牌,推自营品牌,有点类似麦德龙搞自营品牌,这其实是流量上来了以后,自然而然的一步。打个比方,麦德龙就是卖拎袋一天都要走几百个货。现在的特卖仓,品牌还是在前的,叫品牌特卖仓,即使是T.J.MAXX这种完全去品牌化的连锁折扣百货,一开始还是以品牌推荐作为噱头,吸引顾客进店消费。但如果有一天,客人进来以后一看,啥呀,都是些没见过的牌子,不是坑我的吧?我购买服饰的社交属性怎么满足呢?
很多仓的客群都定位于中产,满足客人高品质产品的需求,“品质消费”受到更大的关注。新中产们不仅要“买得到”,还要“买得好”和“买得优”。这让消费从原有单向、单一的购物行为,变成集购物娱乐和互动探索等于一体的双向行为,品质、效率、个性化和多元化等成为新消费需求。而大面积推行自营,势必造成客群和货品不匹配,客人看多买少,拎袋率下降,叫好不叫座的情况发生。
是的,短期内红利还是存在的,但是竞争无时无刻不在,趋势如果改变,要想挽回,那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从生意的角度上来看,唯品仓是最优的,品牌资源是其最大的护城河,至于门店规模和形象完全取决于唯品会对其的投入,因为门店规划设计线下毕竟可以拷贝的先例太多了,只要做一家样板店,后期都是复制罢了,虽然我极其讨厌品牌形象统一的说法,但这个说法根深蒂固。M Stand咖啡是打破这个说法的先行者,大家如果有兴趣,后续我们可以进一步八一下这个一店一设计的咖啡品牌。
应该不会超过5年,在资本进入到这个行业后,各个仓之间的资源整合是大势所趋,也许到时候真的整出一个T.J.MAXX也是非常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