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敬业福借我沾一下?”
春节前夕,各大平台的“红包大战”硝烟浓烈。据粗略统计,今年可供网友瓜分的红包高达数十亿元。不过,看起来金额庞大,但每个人到手的有多少,大概就只能看天意了......
这些年,社交红包可能是除了春运之外的第二场年度大戏了——“红包春运”。甚至,为了这到手里三四块的红包,已经有人发出了五块钱的红包感谢赠与敬业福的人。
但你有没有想过,路边有一块钱捡你可能不屑一顾,但对几毛几块的红包乐此不疲?看完这篇文章,你再决定除夕夜是睡个早觉,还是熬夜抢红包。
人性的弱点:人人都有一个“心理账户”
破解红包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是可以拿诺贝尔奖的。
2017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中,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凭借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摘取这一奖项。瑞典皇家科学院在一份声明里说:“通过探索有限理性、社会偏好以及缺乏自制的后果,他展示了这些人性特征如何系统性地影响个体决策以及市场结果。”
塞勒会告诉你,我们为什么热衷于抢红包,因为人人心里都有好几本账。在他看来,这些“反常”却是正常,因为人类心理模式存在着弱点。
也就是说,人们在作决定时,会通过建立多个不同的“心理账户”来简化经济决策。
举个例子,你很想买票去听一场音乐会,但出门前你发现丢了一张200元的电话卡,而音乐会门票恰好是200元一张,你是否还会买票去听音乐会?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回答者仍选择去听。
可是如果情况变一下,出门前,你把你用200元钱买的音乐会门票丢了,你是否还会去再买一张门票呢?结果却是,大部分人都说不去了。
这是为什么呢?电话卡和音乐会门票被归到了不同的“心理账户”。丢失电话卡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的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选择去听音乐会。
其实,不管丢的是电话卡,还是音乐会门票,都需要再花200元买票。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收入很高的人,抢红包也抢得乐此不疲的原因。这是两个不同的账户。
平时省吃俭用为何有时大手大脚?
在日常生活中,“心理账户”也经常被商家利用。比如,为什么平时省吃俭用的的你,却在有时候慷慨解囊买买买?
比如,商场中有一盒巧克力,售价200元。虽然很好吃,但是你可能觉得巧克力太贵了。如果销售员给你展示这巧克力包装很漂亮啊,送给女朋友很合适啊。这时候你就会无意识中接受,是的,可以考虑。
这就是偷换“心理账户”的效果,零食的账户你觉得贵,礼物的账户就不贵了。
归根到底,我们在收入和消费的时候,并不会去进行统一的成本收益核算,而会在心里构建很多个分门别类的账户,分头进行计算。比如,股票赚钱有股票赚钱的账户,意外收入有意外收入的账户,平时生活消费有平时吃饭账户,买衣服账户,而旅游有旅游的账户,各自独立,而且各自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也许100块钱在这个账户消费的时候很贵,在哪个账户却很便宜。
没抢到红包,错了几个亿?
当然,抢红包背后还是一个多重因素。
塞勒还提出了“禀赋效应”。传统经济学认为,一个东西的效用它的客观价值决定的,也就是说有个客观标准。而塞勒提出,人有“损失厌恶”的倾向,同样的东西,损失对心理造成的影响远大于得到。
比方说,你今天在群里抢到了一个五块钱的红包,可能高兴一下就忘记了,但是如果没注意错过一个红包,一看平均每个人领了五块钱左右,可能就要懊恼一阵子;如果你在路上捡到一百块钱,会高兴一会,但是如果丢了一百块钱,很可能就会懊恼半天。
试想一下,在一个几十上百人的大群中,你捷足先登抢到红包,自然会有一种优越感,如果是手气最佳,就更加拥有优越感,因为拼手气只有一个最佳手气,抢到这个的是最开心的一个,也是最让人羡慕的一个。
要是没抢到,后面的跟帖一般是:“没抢到红包,错过了几个亿。”这种“损失”自然会被放大。
当然了,红包互动是人们社会关系的一种外化,什么人发红包、发多大的红包,都显现着人们的关系线索,所以,是不是得鼓动领导多发红包?
【策划】陈韩晖 卢轶
【统筹】郜小平 张西陆
【撰文】郜小平
【海报】丁薇薇 许蕾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作者】 郜小平
【来源】 南方产业智库南方号
过年花费时间各种抢红包是为了什么?
抢红包当然是为了图个乐呵呀,现如今年味越来越淡,已经少有以前的热闹气氛。
最近几年流行起来的抢红包则在趣味匮乏的过年中给我们提供了乐趣,大家聚在一起抢红包,靠运气,完全就是娱乐。
至于说抢红包能不能赚钱,那当然是不能的。平时也就抢个几毛钱,这能叫赚钱么?可能过年时候大家发的红包金额较大,能抢到几块钱,那就挺多了。但是要说靠着抢红包赚钱,那真是不现实。
过年抢红包完全就是为了热闹点。这是我的见解。
为什么都爱抢红包?
好奇心理,大家都知道,红包在打开之前是看不见到底有多少钱多少份的,只有点开以后才会知道到底有多少份,大概有多少钱,多数人都出于好奇心理,想要看看这个红包到底有多大,自己的手气到底有多好,还想看看到底谁在群里“装死”等等,这些心理活动,都会驱使你点开红包。为什么抢红包的人多,捐款的人少?
这题目不禁让我想起近日在微信公众号大热的“一箱子硬币事件”,事件大概是这样的:广州印象官微为了测试一个城市人的素质在人行天桥处放置了一箱子硬币,并放了硬纸板在旁边书曰:“如有困难,即可取用,最多5元,欢迎各位支持。”结果显而易见,这个“一箱子硬币”事件获得大量流量与关注,又再成为一篇火爆的10W 文章。
各地的地方性官微纷纷效仿,效果也是不错的。但是,令我感到诧异的不是这一次测试人性的事件而是在某地的其中一个官微底下的留言如是说:“如果这个实验不是在白天而是在晚上,我猜不过一小时连箱子都会消失不见!”对啊,这跟为什么我们喜欢抢红包而不喜欢捐款一样,人之初性本善,但什么时候人们便喜欢沾沾小便宜开心一整天,这边1元的红包分成了100个抢了1分钱就笑的像二傻子一样,朋友圈滑到轻松筹的消息一略而过当自己没有看过。这又是为什么呢?我觉得归根究低是每个人的同理心不一样,获取愉悦的感觉的方式也不一样。
抢红包是一种娱乐方式不需要我们负担任何情绪并自然可以勾起我们的愉悦感。
捐款是一种责任方式从按下按钮的那一刻开始你的心理就会产生一种负担的感觉。
二者相比较,人们总会倾向于愉悦而不是负担与责任,这是人性的本能。
另外,经济学有说钱进口袋容易,出口袋难,捐款也是产生消费的行为,在行为发生之前,其实你在劝服自己消费这一产品,而且这个产品是无形,没有实感的,同时你也会担心付出之后是否真正的帮助到人呢?怀揣着这些不安感去劝服自己确实一件困难的事情。反之抢红包则没有这些感觉。诸位认同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