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底层逻辑,人类为什么喜欢打仗

本文首发“观雨看世界”,顾问谈书作者授权推送

今天咱们不说军事也不谈时政,说点经济学的东西,因为经济军事时政本是一体,内容未必正确也欢迎大家批评

上世纪末在国内非常流行一个叫“世界公民”的概念。

这个概念认为在当下和平的世界中,各国人民可以轻松跨越文化和国界的限制进行交流和协作,所以人们没必要过分在意自己的国籍和立场,而应该更多的关心全世界,仿佛世界大同就在眼前。

人们有这样的期望并不奇怪,因为全球各主要国家在冷战结束后就进入到了一段岁月静好的周期里。虽说世界上的战争依然存在,但要么是美国教训不听话的小国,要么是边缘地带的菜鸡互啄,两个中等以上国家的PK基本没有。所以大多数人还是可以享受到和平的生活的。

那么世界真的就可以这么一直美好下去吗?

我对这个世界的“岁月静好”一直持谨慎态度。因为如果我们翻看历史的话,其实只有少数幸运的人可以终其一生生活在和平年代里,大多数人则难免经历战乱。

当然了,没有哪个正常人喜欢战争,所以人类社会一直不缺乏反战的呼声,只不过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战争从来就不仅是战场上的事,人们做出战争的选择也从来不是因为“好战”这么简单。

要想知道人类社会未来的战争倾向,就要搞清楚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今天我们就来从底层逻辑聊一下:人类为什么会打仗?

人类的选择悖论

—————————————

打仗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不是一句废话,而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其实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农业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水平很低,土地又是稀缺的存量资源,这个时候的世界充斥着抢劫和战争并不奇怪。毕竟对于一方势力来说,这是他们获得增量财富,拓展生存空间的唯一途径。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地的稀缺性出现了动摇。

从十五世纪开始,人类就通过大航海逐渐打开了整个世界的地图,广阔的新世界意味着无限的增量土地和资源。这个时候的欧洲人逐步摆脱了存量土地的束缚,并发展出了一套新的思想,叫“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对财富的认知不再拘泥于土地,而开始聚焦于贵金属。该思想认为金银即财富,一国拥有的金银越多,他就越富有。所以“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阻止金银输出,同时鼓励金银输入,类似于现在的“贸易保护主义”。

这套理论落实到现实中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

欧洲国家之间互相搞贸易壁垒搞得不亦乐乎,一个个防别国商品输入跟防贼似的;同时这些国家对殖民地又是疯狂地直接掠夺,有多少金子就抢多少。

“重商主义”的出现虽然是人类认知水平的一个进步,但它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觉得“抢劫有利”的观念,只不过从抢土地变成了抢黄金。

当然,如果按现在的认知来看,这个理论无疑是错误的:金银虽然有它的价值,但并非真正的财富。后来的经济学家们也逐渐意识到,吃穿住行所需的这些能用的物资才是真正值钱的东西。你抢再多的金银,最终还是要换到这些物资才有意义,打仗的时候打的也是物资,而不是互相扔金子。

十八世纪的亚当斯密开创了经济学的新局面,他把目光聚焦到了生产效率上,认为增加国民财富靠的是尽可能多的生产出有用的物资。

那么如何才能提升这个生产效率呢?

亚当斯密给出的答案是分工协作。在合理的分工下,人们在生产中可以专注于某个简单的环节,进而提升劳动效率。人与人之间可以为各自的私利而进行这样的协作,共同创造更大的财富。

后来的李嘉图又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这可以理解为国与国之间的一种分工协作。每个国家都根据自己的禀赋从事一个相对优势的生产环节,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全世界的生产效率。

简单的说就是你做你擅长的,我做我擅长的,然后我用我擅长的交易你擅长的,大家都很轻松的获得了各自所需之物。

在这个体系下,如果你搞暴力抢劫,就会破坏高效的协作关系,大家便无法进行合理的分工和从事自己擅长之事,最终会导致全社会劳动效率的降低。

所以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协作好过抢劫,贸易好过战争。

这个道理毫无疑问比大航海时代的“重商主义”又前进了一大步,它从根本上否定了抢劫对财富的促进作用,事实上人们在这之后确实也尝到了全球自由贸易的甜头。

虽然经济学理论在后来又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这套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思想一直都得到人们的认可。而建立在自由协作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目前仍是人类社会所能实现的最高效的经济模式。

然而,即使是在自由贸易盛行的时代,人类世界仍然是战火连天,最后甚至还干出了世界大战。实际上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连人与人之间的抢劫行为也从未停止。你仔细想一想的话,会发现这其实是个悖论:

自由交易高效吗?高效!战争低效吗?低效!人类向往更高的经济效率(发财)吗?向往!

那人类为什么还要打仗呢?

这个悖论很难解释,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勉强的解释是:因为有坏人。

这个解释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是太过肤浅,而且“坏人”的认定非常“薛定谔”,不同的阵营往往有不同的说法。所以“坏人论”解释不了人类同时选择自由交易和战争的矛盾。

事实上这个矛盾不仅体现在宏观的人类社会叙事中,在很多的微观场景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说我这个号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长期阅读本号的读者会发现我一方面非常肯定自由交易的效率优势,另一方面又支持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即提升暴力水平)。

同时支持自由交易和提升暴力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我精神分裂,要么这两者本来就是一体的。那么,真相是什么呢?

产权的本质

————————————

自由交易的存在可以激励国家和个人去努力创造财富,对经济效率的提升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只是我们在享受这个效率的时候,往往会忽视一个问题:自由交易的基础是什么?

要实现自由交易,首先得有明确的产权。

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互相之间可以互通有无,前提是先分清楚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如果我手上的东西根本就不确定是谁的,那所谓的交易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经济学家罗纳德·哈里·科斯就提出过,明确的财产权是推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条件。

产权分清楚了,人们互相之间的协作和交易才不会有后顾之忧,对自己的付出和回报才会有稳定的预期。产权可以说是整个自由交易体系的基石。

一般的理论推导到这里就结束了,但要搞清楚交易和暴力的关系,我们还需要继续再往下推导一步:

产权从何而来?

这个问题说得通俗点就是:你付钱买到的东西凭什么是你的?你的名字打到房产证上后凭什么房子就归你了?你按照劳动合同上了班,凭什么就一定要给你发工资?

这些问题我们乍一看会觉得“理所当然”,但一旦深究起来就会发现:这些东西之所以能属于你,并非因为什么客观规律,而只不过是因为大家都认同而已。如果有一天大家都不认了,那么一切就都会分崩离析。

可以这么说,产权的基础其实只是一团虚空的假设。

在现实中你会发现,最终保护你的财产,守住你的房子,维护你的权益的不是经济学理论,而是警察叔叔。

所以产权并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主观的规则,确切地说是某个暴力主观制定并为其背书的规则。

既然是主观规则,自然就不可能全世界都整齐划一,所以我们会看到不同地区的产权规则千差万别。比如说在有些国家,户主可以合法击杀未经许可闯入自家院子的陌生人,而在有些国家你甚至不能随便赶走住进你家的流浪汉...

在这些五花八门的产权规则中,真正百分之百的产权归属几乎没有,事实上你并不能真正地随意处置属于你的东西。比如说在很多地方,要对自己的房屋进行改造需要先获得政府部门的批准。可以这么说,现实中你所拥有的产权多多少少都有一部分划给了社会或国家。

而产权规则没有绝对的对错,只不过不同的规则会带来不同的后果。具体怎么定,暴力大佬们各有各的玩法。只能最后看谁发展得更好,就说明谁的产权规则更合理。

那么具体的产权规则又是怎么确定出来的呢?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这里出现了一个碾压其他暴力的高阶暴力,那么产权规则就由他一家说了算。大多数现代国家都是这样的情况。第二种可能是这里虽然没有一个一家独大的高阶暴力,但存在着的几家暴力谁也吃不掉谁。那么该地区的产权规则就由这几家暴力互相妥协而来。在一些政局混乱的地区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

无论是第一种模式还是第二种模式,它都形成了一个暴力平衡。而只有在暴力层面实现平衡的情况下,才会有稳定的产权规则出现(规则本身合不合理另说)。

可以这么说,暴力的支持之于产权就如同空气之于人类,只有在失去空气的时候,人们才会体会到空气的可贵。

市场的真相

———————————

如果产权规则足够明晰,那么在此之上,就会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市场。

和产权一样,自由市场也并非这个世界与生俱来的馈赠,而同样是暴力选择的一个游戏规则。站在国家的层面上,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这套逻辑:

人们发现基于自由交易的市场经济可以极大地提升经济效率,于是各国的管理者可以考虑要不要去尊重和维护这个体系。如果国家决定出手维护,那么在国家级暴力的维护下,所有妨碍自由交易的力量(诸如地方保护主义、犯罪分子等等)都会被压制,市场规模可以迅速扩大。

一般来说,规模越大的市场创造的财富也越多,所以国家财富也会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而迅速增长。

国家财富的增长不仅可以给国民带来更美好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国力,使得该国在与其他国家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不过在维护市场的过程中,国家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他要有足够的装备和人力才能为数量巨大的社会财富去背书,让人们可以放心地通过一支笔和几张纸就完成数额巨大的交易。

那么国家消耗的资源从何而来呢?

钱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维护市场所需的资源只能直接从市场里去收取。具体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你可以收税,也可以直接参与市场经营等等。不过方式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实现两个结果:

首先是暴力自己要能够赚取到足够的资源。如果暴力自己都穷得活不下去,那么维护市场的力量就会不复存在,原有的产权规则也会全部坍塌。第二是给市场的长期稳定运行留下足够的资源。如果市场的运行无法持续,那么暴力的收入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以上是一个国家的逻辑,但如果站在全球市场的层面上来看的话,情况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世界上不存在一个一家独大的暴力,各国维护全球市场秩序的积极性很有限。这个市场能存在的前提仅仅是因为大佬们互相吃不掉对方,所以被迫达成了一些默契。这种模式下形成的产权规则就非常不稳定了:

国家之间签订的合约经常被撕毁,欠的账经常不还,户头上的钱说不定哪天就会被封锁,甚至连国土都有可能一夜之间归了别人。

这就是国际市场面临的问题,大家都知道自由贸易效率最高,但一旦出了国界,你就会发现并没有一个碾压一切的暴力为你的产权背书。

在连产权规则都不稳定的情况下,自由市场的“高效”自然也就时灵时不灵了。

而上文说过,产权规则是由暴力来制定和维护的,所以只有当整个系统的暴力达到一个平衡时(要么一家独大,要么谁也动不了谁),产权规则才能被确定下来,自由交易才能顺利进行,市场高效的神话才能走进现实。

那么暴力之间怎么去实现平衡呢?打呗。

暴力对决的最高等级就是战争,所以战争本质上是一个争取“产权规则制定权”的过程。

说到这我们就不难发现人们会同时选择自由贸易和战争的原因了:

产权本来就是依附于暴力而存在,暴力平衡是产权规则稳定和市场存续的基础,而国家间的暴力平衡往往需要通过战争来达成。

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大规模的市场正是由战争孕育而来。

比如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就造就了美苏两大超级强国,他们在各自的阵营里都实现了碾压式的暴力平衡,于是也就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建立了较为统一的大规模市场。当然了,他们选择了不同的市场(和产权)规则,也走向了不同的结果。

而在冷战结束后,世界又形成了美国一家独大的暴力平衡状态,在此基础上,全球化的市场开始崛起。而美国也一边通过各种方式劫掠这个市场的财富,一边花力气维护着这个市场的规则。

而文章开头所说的这种国际社会“岁月静好”的状态,正是来源于美国一家独大的暴力平衡。

大家能和睦相处,并非是因为大家变得比以前更礼貌了,而是因为谁也挑战不了美国的规则,所以只能集体遵守甚至争相融入这个规则,于是就呈现出了“全球一家亲”的幻象。

但是这个系统很快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美国对市场的掠夺太狠了。

美国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暴力,并没有什么“王道”的概念,他对世界财富的态度是掠夺为主维护为辅。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美利坚的印钞机火力全开,把全球的韭菜连根拔起。最终的结果就是全球市场没有办法实现可持续的运转,这又反过来导致美国能搜刮到的财富越来越有限。而没钱就没力量,于是美国对当前产权规则的维护已经力有不逮。

“力有不逮”的下一步就是“破罐破摔”,走到最后就是“竭泽而渔”。

所以经济学家们虽然都明白全球化的协作效率最高,但却没有任何办法阻止全球化遭受破坏,因为这压根就不是经济上的问题。

这本质上是因为原先那个“美国一家独大”的暴力平衡正在坍塌,在这个过程中,依靠暴力背书的全球自由市场必然要经历混乱和重建,这个阵痛是免不了的。

我相信很多朋友在聊到这里的时候会联想到中国,认为我们正是这个秩序的搅局者。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中国是全球化秩序的受益者,对于一直以来的“全球自由贸易”规则是非常拥护的;中国不满的只是自己经常受到的不公平对待(这个是最核心诉求)。

美国在这个世界上的对手很多,然而真正的秩序破坏者其实就是他们自己。他们过分依赖抢劫去获取财富,最终导致他们自己确立的产权规则千疮百孔。

市场的健康发展既需要为之背书的暴力足够强大,也需要这个暴力足够自律,正确的道路永远是艰难的。

结 语

—————————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纯粹的自由市场,事实上暴力与交易、战争与市场从来都是人类社会的一体两面,只专注于其中的一个方面是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的。

这也就是很多看似逻辑完美的经济学理论无法在现实中得到完全实践的原因。世界上像“休克疗法”这种被经济学家带进坑里的治国实践不胜枚举,至于指望仅靠自由市场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则更是痴人说梦。

最终我们会发现现实中并不存在绝对正确的解决方案,人们只能不停的探索、试错、总结经验,不可能一根筋的一蹴而就。

比如说:

穷兵黩武虽然不可持续,但完全放弃军事建设则会突然嗝屁;市场的稳定运行非常依赖和平的环境,不过即使在战争状态下市场规律也依然是可以利用的有效工具;过分干涉市场固然会降低效率,但完全放弃对市场的维护又会导致市场本身的坍塌。因为缺乏高阶暴力保护的产权会被分散的低阶暴力蚕食;低端一点的就是劫匪的零元购,高端一点的就是财阀的只手遮天。

那么这里面的平衡点在哪里呢?这个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没有标准答案,各国只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后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谁赢说明谁对。

不过在未来有一点是需要我们有所准备的:

来自于暴力平衡的岁月静好,必将被暴力失衡所夺走。

战争的底层逻辑,人类为什么喜欢打仗

人类为什么会有战争?

不同时期,引发战争的根源也不尽相同。但无外乎是利益的冲突,利益冲突是产生战争的根本社会缘由。阶级社会产生战争的根源,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反动的政治统治和对抗性的经济利益冲突。列宁同志曾说过“私有制引起了战争,并且会永远引起战争”。

奴隶社会发生的战争,彻底改变了原始社会的战争性质,使战争开始转变成政治工具,成为解决阶级、民族、国家之间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从而出现了掠夺和反掠夺、压迫和反压迫、侵略和反侵略等一系列以政治、经济为目的的战争。

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现代战争的根源,战争原因(动因),是直接引发战争的条件。国家、阶级、民族、政治集团相互之间直接引发战争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的有政治矛盾、经济利益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争夺势力范围、领土争端、争夺战略资源产地、经济危机等。这些因素,是引发战争的直接原因。

人类的战争

战争的底层逻辑,人类为什么喜欢打仗

人类为什么要战争?

这里的战争,默认为近现代战争,近代与现代的分野为二战及联合国的成立。在现代部分,将冷战结束作为一个小一点的层次区分;

古代战争发生原因,有很多是比较奇葩的,有时候一言不合友谊的小船就翻个底朝天,就刀兵相向。这个就没办法总结了。所以我能力有限,就只说近现代战争;

对于战争发生的原因,我国教科书上基本上能够出现的都是“无产阶级解释”,也就是用阶级论来认识战争,这是正确的,但并不全面;

在军事学著作和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还有对于战争发生的原因更多的解释,在此仅作介绍,不作出评论,选择相信哪个是你自己的事情,何况见识得多了,自己也能判断;

西方兵圣冯.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政治的工具。这个话得到了列宁等人乃至于我方教科书的高度赞誉,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上层建筑又是决定于经济基础的,战争在这厮这里并没有归结到最根本原因上面去,等于是一句无比正确的废话;

《1984》、《二十二条军规》等文学作品里,提出的原因更比兵圣本人更为深入:战争是资本家和统治阶级消耗社会财富的手段。这种说法里认为,社会财富的增加,会导致底层贫民生活得到改善,从而引发全民教育和贫民对于富裕生活的渴求,危及到统治阶级。必须要保持占绝大多数的贫民挣扎生活在“食以果腹、衣以蔽体”的状态,所以要时不时的来一场战争,把生产出来过多的社会财富消耗掉;

实际上无产阶级及其建立的政权,对于战争也有经济学上的解释,就是我们常常听说的:转移内部矛盾。这个侧重点是解释国际战争和世界大战,而难以解释国内战争以及一部分争夺市场、资源为目的的国际战争;

我个人对于战争发生的原因还有一种解释:经济链条的重新调整与优化,一旦别的手段不能达到,并且收益大于损失,就要诉诸战争。仅仅是一家之言,不值大家一哂;

我比较确信的关于认识战争发生原因的方法论,其实非常的简单浅显,在这里介绍一下:发动战争的一方肯定是想得利。但凡只要是主动进攻的一方,不管口头上怎么说,肯定是为了得到某种利益。而这个利益,肯定是跟挨打的一方有关系;

这个道理简直简单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问题是很少有人能够坚持这个道理,绝不听信各方尤其是当事双方的言辞和舆论攻势。更是只有屈指可数的人能够在战争的全部阶段坚持用这个原则分析双方的行为,判断战争的胜负;

二战前战争的原因;

归结到战争发生的具体原因,还是要区分不同的战争目的,正是用“得利”原则分析战争。

二战以前的战争爆发,包括一战,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原因;

争夺殖民地的战争:英法百年战争是典型例子;

殖民战争与反殖民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是典型的例子。这里面有个需要强调的是,被殖民地中央政府为了阻止被殖民地地方分裂而进行的反分裂战争,尽管是内战,也应该归到反殖民战争里面,例如北洋政府派兵干涉蒙古国独立的军事行动;

争夺原料产地和市场的战争:鸦片战争、一战是典型的例子;

二战后战争的原因;

反殖民战争:脱离宗主国控制、寻求独立的战争进入高潮,典型如越南抗法战争;

社会主义战争:我觉得有必要把这种战争单独提出来说一说,“阶级论”莫名其妙的引发了很多莫名其妙的战争,说明社会学不是能够随便乱鼓捣的。典型的有中苏冲突对峙、红色高棉、中越战争等等;

两大阵营为争夺小伙伴的战争:越战、韩战、阿富汗、伊朗……

冷战后战争的原因;

世界面临另一次大的利益调整:前苏联和东方阵营倒下,留出了巨大的利益空间,冷战结束后战争的主要原因,根本不是什么反恐战争,反恐战争只是各方的借口而已。这个时期的战争,都是在为了下一次大战做准备而已。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汶上县南站镇后李尹小学,捐赠教学设备助力乡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