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喜马拉雅APP 《南京大屠杀 | 中信书院出品》
编辑|宋子杠
每年12月13日上午10时,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公祭对象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及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被杀戮的同胞。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解读这段历史。
对史诗的提问
要理解日军的所作所为必须首先弄清楚一系列显而易见的问题,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究竟为什么日本士兵的行为竟然完全脱离人类基本的行为规范?为什么日本军官允许甚至鼓励这种失控行为的发生,日本政府是怎样参与其中的?日本政府对于从本国渠道获得的报告以及来自南京大屠杀现场的外籍人士的消息究竟有什么反应?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先从相关的日本历史谈起。
二十世纪日本人的民族特质是由一种业已存在千年的社会制度锻造出来的,在这种制度下,社会等级的确立和维持是通过军事斗争实现的,千百年来日本列岛上强大的封建诸侯雇佣私人军队彼此征战不休,到了中世纪这些全部逐渐演变为日本社会独特的武士阶层,他们的行为规范被称为武士道,为主人效忠而死是武士一生中至高无上的荣誉。
当然,这种行为规范绝非日本文化首创,古罗马诗人赫拉斯最先指出:每个时代的年轻人对其统治者应尽的义务是——为国捐躯,无上光荣,但是日本的武士哲学更进一步,对军事意义的界定远远超过正当和适宜的程度。
日本武士道日本武士的行为规范极为苛刻,其最先出的特征是道义上的强制性,如果没能光荣完成军事任务就要自杀谢罪,通常情况下武士要在多个证人面前实施高度城市化而又极端痛苦的剖腹仪式,大无畏的自杀身亡。
到了十二世纪,在征战中获胜的家族首领称为幕府将军,他雇佣武士向天照女神的直系后裔提供军事保护,作为交换,武士阶级获得了整个统治阶级的神圣认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只有少数人遵循的武士行为规范逐渐渗透到日本文化中,成为所有年轻男子尊崇的行为典范。
时间的流逝并没有削弱武士道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在十八世纪开始展露头角并在现代战争事件趋于极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臭名昭著的神风突击队执行自杀式攻击任务。
受过正规训练的日军飞行员驾驶飞机直接撞向美国战舰,日本青年这种对天皇随时准备献身的行为给西方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而且并非只有少数精英团体拥有这种宁死不降的信念,人们惊讶的发现盟军投降与战死的比例是1:3,日军的这一比例则是1:120。
孤立的国情另一种塑造日本人特殊品行的力量来自于他的孤立,既包括地理上的孤立也包括他自身的选择。
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日本在德川家族统治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以免受外国影响,这一政策的本意是保护日本免受外部侵扰,结果却事与愿违,造成日本社会与正在发生工业革命的欧洲完全隔离,新技术无从传入进而威胁了国家安全,在长达二百五十年的时间里,日本的军事技术一直停留在弓箭、刀剑和火枪的水平。
到了十九世纪,事态的发展超出了日本的控制,作茧自缚的日本再也难以自保,陷入了极度不安与仇外的绝望,一八五二年时任美国总统的米勒德菲尔莫尔对日本拒绝开放通商口岸的做法极为不满,加上他以白人责任论的心态看待其他社会于是决定派海军准将马修佩里前往日本,以终结其孤立状态。
佩里仔细研究日本历史之后,决定以大规模展示美国武力的方式震慑日本逼其就范,一八五三年七月,佩里派遣一只冒着滚滚黑烟的小型舰队开进东京湾。
预知后事如何,点击在喜马拉雅搜索《南京大屠杀 | 中信书院出品》收听全部内容。
关于主播:
该书揭示了淞沪战役、南京保卫战与南京陷落的必然联系;首次披露了南京陷落之前日军对南京的大轰炸;逐日展现了日军进城后中日军队的表现;中方、日方、欧美人士和幸存者的现场目击实录;再现了以拉贝为代表的国际友人对拯救难民所做的贡献;冰冷展现了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大屠杀幸存者的回忆与讲述;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军老兵的自述;东京审判时中美日三方在南京大屠杀事件上的争议与分歧;作者本人的分析散见于文中,时时处处拷问着国人。
关于喜马拉雅:有声图书馆,中国知名音频平台,5.3亿用户的共同选择。
日本人为什么要在南京搞大屠杀?
因为日本上将到达南京后,为了挫伤中国人的士气,便开始丧心病狂大屠杀南京人民。而且屠杀南京的人民成为了他们的一种乐趣。当时的南京人民没有武器反击,而且我方军队在南京的兵力短缺,援军也没能够第一时间到达。所以敌人才如此的猖狂。日本为何要对南京大屠杀?当时是什么历史背景?
原因:1.为了打通南北的交通,有利于全面侵华;2.之前的淞沪会战国军的抵抗太顽强,以此报复;
3.震慑中国;
4.迅速灭亡中国的野心太大!
背景:1.共军到陕北,几乎没什么战斗力;
2.国军正趁共军未立稳之际集中力量对付共军;
3.国军首都迁至重庆,几乎兵力集中在中国西南;
4.民不聊生,几乎没有任何反抗力!
日军在国共两党内乱之际进行了一场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