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最美的风景在哪里#
对于摄影人来说,无论你是旅游结束还是创作归来,无论是计划拍摄还是信手拈来,对于已经拍摄到相机或者手机的图片,都有一个如何对待如何保存的问题。
大多数人的做法是,认为有用的“直出”发至朋友圈,余下的一律转存电脑,或者任其滞留手机。
不少人的做法是,认为有用的,让它去到该去的地方,或发送他人,或转为后期处理,选择部分存留,其它认为没用的一律删除,美其名曰叫做减少存储轻装上阵。
上述的做法都不够完美和科学。
拍摄回来以后,浏览一遍图片,对于急用的、有用的,分别做些处理后分发和存储这很正常,问题和隐患最大的就是,废片的和处理后过的图片如何保存。
为方便叙述,我们将拍摄回来、未经任何处理的图片称为“毛片”,处理过的称为“成片”,毛片经过筛选和制作后的图片统称为“存片”。
第一、关于“毛片”的处理。对于所有毛片的处理步骤是:
1、在电脑或移动存储器找到合适位置,将相机存储卡中的文件夹复制到电脑或移动存储器相应的位置,注意,这里是复制而不是剪切。
2、给复制过来的文件夹重新命名。命名的格式一般是时间 事件 说明。时间就是实际拍摄时间,含年、月、日;事件就是拍摄的内容或对象,含地点、活动名称等;说明就是认为前述两项还不足以标注清晰的补充内容,如与谁同行等等。
比如,对于2021年6月27日,与王老师、李老师等前往北京颐和园的拍摄,其中还有接片拍摄、堆栈拍摄等内容的,可以这样命名:《20210627北京颐和园王老师李老师荷花接片堆栈》,这种以数据前缀的命名方法有一个优势,就是电脑设备在自动排列时,会按照数据由小到大的顺序自动排序,这样做的结果是,在6月27日之前的文件夹会排在今天文件夹的前面,6月27日之后的会自动排在后面,形成一个以时间为轴的顺序,为今后寻找打开文件提供便捷。
为什么强调是复制而不是剪切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确保万无一失。如果万一保存不当或中途丢失的话,在原始的相机存储卡里我们的数据照样存在。正确的做法就是,将图片数据转移并命名之后,重新打开存储器检查一遍,确认无误后再去相机将当前的图片删除,这样的操作只会是有一利而不百害。
3、打开电脑或存储器的存储文件夹,通过读图软件将所有“毛片”阅览一遍,将那些明显无用、明显重复的废片做删除处理。这里掌握的原则是,宁可多留十张不能错杀一片(一张图片)!
第二、关于“成片”的处理。
这里关于“成片”的处理并非是指图片本身的制作处理。我们可以在刚才新建的文件夹里再建一个文件夹,形成“夹中夹”,对于夹中夹的命名要求可以有所降低,自己知道是怎么回事即可,将通过后期处理制作过的成片“另存为”(或存储为)夹中夹,切切注意,只能是另存为而不能是简单存储;如果将处理制作过的图片使用存储命令,则已经处理过的图片会自动覆盖原来的“毛片”,之后如果再想找到毛片,那是不可逆、不可能的,这就永久失去了对于一张图片进行第三次创作、第四次创作的机会。
为什么已经处理和制作过的毛片还要保留呢?这里的学问可不小。
我们知道,对于一张图片的处理制作,只是取决于今天、现在和一个人对于画面的理解,取决于目前自己对于构图、色调、主题、画风的理解,取决于目前处理制作的技术手段和水平,随着时间推移,我们的认知、技术、能力等等会得到很大的进步(至少是变化),时过“境”迁就会出现时过“见”迁,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如果继续保留了原始毛片,会给你以后的重新认识和创作提供了可能性,这件事千万马虎不得。
第三、关于“存片”的处理。对于一般存片的处理,只要是条件许可,可以再用另外的移动存储设备备份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