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当下”是个非常流行的建议,可这个建议是有问题的。
“活在当下”就是被困在了当下这一刹那,那还怎么进步、发展。
活在当下,要么联系到了“安于现状”,要么就是后面总会加一句“享受当下”,难免跟消费合在一块了。
我们这颗大脑跟其他生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能思考未来,不仅是“活在当下”,对外界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
塞利格曼认为,人的大脑中有一个“希望回路”,所以我们不是简单的智人——学习经验,利用工具,解决问题;我们更像是计划人——我们不是由过去的经验决定,而是由未来召唤。
他认为,很多心理学研究的根本问题其实都与未来认识有关, 例如人的主观性反映的是每个人对未来的想象不一样、意义判断不一样、价值观不一样,所带来的分析和行为不一样。
人的自由意志无非是我们期望、模拟、比较将来的各种可能性,然后在这些不同的可能性中做出选择。
人类的大脑最大的用途并不是用来判断过去信息的对或错,而是让人思考如何去说服和影响别人,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
积极心理学是未来导向,它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原生家庭原罪学说、出身论等学说有很大的区别。
这可能是我喜欢积极心理学而排斥精神分析学说的根本原因。
我一点都不喜欢回溯过去,去谈原生家庭,或是分析以前受过的伤害。
倒不是说那些东西就一点用都没有,只是我们把时间耗在创伤上,还有多少时间去思考未来和改变自己。
即便是挣扎,我们也要活在未来,哪怕“部分活在未来”。
那么,我们该怎么活在未来呢?
你对未来有个预测,那个预测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得到结果。
你笃信你的预测是正确的,就提前按照那个预测的结果去行动、选择、思考。
于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你的生活中的一部分,就是“活在未来”的。
自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来,我们不都是这么生活的嘛?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我们都需要提前规划、播种,然后等待未来那期待中却未必会到来的收获,它很有可能因为天灾人祸而受到损毁。
从读书到工作,我们的经历不也一样吗?
不能直接看到结果、反馈,这可能就是很多人没法沉下心来读书的原因。
我们在工作里并不能直接看到回报,每个月的工资跟我们的投入不成正比,可我们积累经验、知识,做时间的朋友,期待的不正是未来的那点回报嘛。
可我们很多时候就是因为眼下看不到回报就不去做了,日子一天天过,活在懊悔和不甘之中,却还总是以“活在当下”为由来安慰自己。
我们的“肉身”只能活在当下,可我们的思维却不能仅仅是活在当下,而要活在想象之中的未来,那个「未来」给我们提供了欲望、目标
然后,我们思考应该怎么做,拿出勇气去行动,还要承担做错后可能出现的后果。
很多时候,我们卡在了“想得太多而做的太少”上,一晃过去了很多年也没啥进展。
深究一层,我看到的是,很多人的问题是对现在或未来的困扰和纠结。
现在的生活、现在的世界、现在的人生很没有意思?
未来的生活、未来的世界也同样没有意思?
特别可怕的是:没有任何能力去改变它——这才是各种心理问题的症结之所在。
那些经常憧憬未来的人的身心更健康,学习习惯更好,成绩更好,不良习惯更少(抽烟、酗酒的行为较少),锻炼更多,更想存钱,有投资。
反过来想想,那些仅活在当下的人更容易有些不良习惯,也不会想着为未来储蓄,有可能就会得过且过,结果往往是把日子过得一团糟。
我会花不少时间去憧憬未来,曾经有效地推动自己改变了个人命运,眼下却很久没什么改变,困在某种纠结的状态里快两年了。
今晚和学长聊了一个多小时,他最后一段话点醒了我,我为什么会纠结,就是想了很久却因害怕浪费时间等原因而没有尝试,结果把自己困在了当下。
「如果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不要等待任何时机成熟,今天开始就按照那个标准要求自己,这样你相当于某种程度上已经活在自己期待的未来里了」。
在心理咨询这一行,我已经占据了地利和人和两大优势,何必再去等“天时”,反而有可能让我错过一次次事业起步的机会。
至今,我仍不能清晰地描述自己的使命,但好像是跟积极心理学脱不开关系,也跟“意义”、“价值”有关联,莫名其妙地感觉自己正在通向某个比我更重要的事业。
过段时间,我好好想想怎么在现有的条件下开启自己的事业,而且还不会影响我的本职工作,甚至能给本职工作带来资源和帮助。
清晨醒来之后的那三个小时可能是我生活里的“第三空间”,不会受到别人的影响,完全可以自己安排,可以在那段时间内活在自己期待的未来里。
哪怕会有一定的波动和挣扎,我也能过得了未来5-8年,实现一个我憧憬和想象中的未来职业(咨询/教育/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