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1980年代的爱情》
写成如此让人难舍难分,如痴如醉,那是需要十分的感悟,十分的情感的投入,深厚的文字功底的。可以说,是我见过的顶级的情感类的小说了!
耳边总想回绕了这样的歌曲:《小芳》和《小雪》,这部小说的韵律应该是这两首曲子的结合了。我也无法详细的来形容这种感受了,昨晚在反复听着久违了的任贤齐的《小雪》,心里还在回味着这部小说,个中滋味还真无法说清楚。
短暂的相处,却能激发贯穿一生的爱恋。有满足,有遗憾。还是以悲剧的色调为主,总还是感到诸多的遗憾。相爱却不能相守,所谓“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种由初恋到苦恋,再到热恋,却又绝恋。
可能,确实不光是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在很多时候都是存在的。小说无法突破现实的局限,即便是已经十分“前卫”的男女主人公,仍然没有能去突破时代的束缚,还有传统意识形态的桎梏。为了所谓的前程,男主人公也没能突破那种世俗的功利心,女主人公的那种“牺牲”,肯定让读者觉得有十分的不值得!
雯的一生是悲情的,除却读书时代的那种纯真性,和男主人公之间的懵懂的初恋的美好。而后遭遇了动乱时代,为了父亲而留守于山区小镇。而男主人公的到来,虽然让初恋得以升华为炙热的爱情,但是最终并没有好的结局。
男主人公在遭遇一些列的变故之后,也是多年之后了,身无分文的到来。而雯也是经历了家庭的变故,过早的失去了丈夫。这种安排估计也是野夫先生还是处于一种符合常情的铺垫,也不太愿意让男女主人公失去那种道德公正感吧。
为爱而性,也是自然而然。女人的温存激发了波的男人的野性,但是意外的是,雯仍然再次拒绝了与波的相守的机会。这种设计,也是为了让小说的整体保持那种缺失感吧。当然,让我不得不感觉到不太合情理,波就那么听话?从来不愿意去质疑这种明显的漏洞?
我不知道野夫先生这样的构思,暗合了他自己的何种心态?男人真的就是如此的自私?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付出吗?非要等到生死相离之后,才后悔莫及。
野夫先生算是领养过一个女孩,那么小说结尾的安排,也许只是为了一种自我安慰吧?
武志红老师说每个人都需要有三种心理要素的支撑:自恋,性和攻击性。那么从这个角度来分析《1980年代的爱情》的话,也可以解释的通。小说中的“我”应该大部分都是野夫先生自己的化身了,他的自恋也在小说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了,雯为何会如此的苦恋于他,也是因为他的这种魅力了,主要是才华吧。
性的出现是理所当然的了,不然这本小说就缺少了必要的一个环节!和其他写那个年代的小说不一样的是,本书中的性的出现合情合理,时间和空间都非常的合适。而在前大部分,柏拉图式的恋爱,也同样让人痴迷,并不会逊色于刻画性的场面。而性缠绵也不过是一种升华和必然罢了。
波的攻击性在本文中体现的并不是十分的强烈,因为由于篇幅的所限,也只是在其他的旁白中有所展现。也许只是野夫先生的一种谦虚和刻意的隐藏吧,波和雯的爱恋都是单线条的,没有出现过其他人的干扰,除却世俗的婚姻的限制。却并未给小说的那种环境带来什么污染吧,连同学的聚会也仅仅是为了情节的需要,完全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替代。
文中序言中提到了《围城》和《边城》,这两本书我都没看过,但是电视剧和电影是看过的。不过我从本文中并没有觉得有太多的相似性吧,可能《边城》有一点影子吧。鉴于此书的篇幅,它又比《边城》要更丰盛一些,文笔也不逊于沈从文先生吧,当然比《围城》又略显淡薄一点。但又极具自身的韵味,可以说是惜墨如金,不肯有半点累赘了。
这等好的小说,此生能遇到也是一大幸事了,以我浅薄的认知和粗陋的文笔无法把野夫先生的这部小说能阐述清楚。也只是我个人的感触和臆测了,贻笑大方了!
我觉得诸位朋友可以在《同桌的你》《将爱情进行到底》《小芳》《爱无罪》《小雪》的歌声中,反复揣摩这部小说,肯定会爱不释手的。我觉得任贤齐的《小雪》感受最佳!就让我们在这首歌曲中,再次欣赏这些绝美的篇章:
小雪任贤齐 – Love Beloved 2008 演唱会
“在我话音之后,她忽然凝伫在那里了。有那么一刻,我感觉她似乎犹豫着不敢回身,像一幅画钉在那里了。我手上的表滴答滴答,仿佛和心跳在赛跑一样地轰鸣在那寂静的一刻。多么漫长的一瞬,她挣扎着像从前生转世一样,艰难脱胎地回过头来。四目相对之际,彼此皆一脸惊讶。她如白日见鬼般惊骇,手中的酒瓶落地,一声碎响,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陈年老酒的芬芳和沉醉。一根火柴便能点燃的空间,使得两个人不敢轻易动弹,我们刹那间陷入深深的沉默。”
从中,已经可以看出雯对波的那种眷恋之情,不算是熟悉的陌生人吧,已经奠定了之后情感发展的基础。
“她的来去都翩若惊鸿,每一次穿过我的座位,都要留下一点雪花膏的芬芳—我甚至能闻出,是那种百雀羚牌的味道,有一丝清甜。”
这种感受,我的代入感还是很强的,就像前文我提到的我的那位辍学的同桌一样。
“我知道她是关心我的,她貌似冰冷的面容之下,一直隐藏着天赋的温良。但是这种关心,究竟是出于同学之谊,还是另有爱心,这确实是我难以把握的。但不管怎么说,至少我们之间的坚冰开始打破,我初次感到纯水日渐潺暖。在那冰面一般纯净的皮肤下,我们的血脉都还保持着应有的温度。在那远山深处,云遮雾罩之中我窥见了花枝悄放。”
野夫先生对于少女怀春的感悟力还是很深的,从中也能感受到那种破冰之后,蠢蠢欲动的,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就是隔着一张纸而已,一捅就破的感觉。
“看见她夕阳下的笑容,我内心涌起万千暖意。我忽然想要试探她的真实情感,我渴望我的暗恋,能够最终在她这里得到确认。那时,我是狂热的诗歌青年,我一直在默默地夜晚写诗,其中很多都是为她吟咏。当然,那个青涩年代的所谓诗,一样是单纯直白毫无深意,如同我们未经苦难历练的单薄青春一样寡淡。”
从这段,可以看出当时的波是如何俘虏住这位冰清玉洁的“冰美人”的。
且看这首诗:
“几乎没有预约便已走来
四月的芳草正沿河铺开
几乎没有笑过就要离开
任眼泪随河水漫过心怀
几乎不曾相识便开始表白
五月的落花正逐水徘徊
几乎不曾暗示便默然相许
如漫漫长夜点燃一盏灯台
几乎未能吻别便开始等待
六月的晚风吹清露满腮
几乎未能道破便成了隐秘
那一个字说了等于没说
那一个字不说如同说了出来…..”
这样的诗句让少女如何抵挡?早已春心默许了!
“我与丽雯的关系明显开始走近,但在80年代之初,真正的爱情表白,却像是赴汤蹈火一般的艰难。我们这种同学关系,一旦挑破而得不到对方的允诺,势必连朋友都很难平和相处,多数会渐行渐远—-敏感脆弱的心灵尚无法学会面对拒绝。对眼前的这种温暖和亲近的珍惜,使得我们小心翼翼地回护着这种若即若离。生怕爱情的弦索一旦绷紧,最后却拉断了原本可以织好的情网。
我们的往来开始密切,从上街到下街,千多米的距离,仿佛成了我们命运的跑道。我努力地奔跑在这条似乎漫长的路上,渴望每天飞翔抵达她的星空。在这个萧条的边镇,在这个萧条的时代,我与她守着这样一份世外的安详,一时间竟有相依为命的怜惜”
守望的距离,其实这个过程可能比结果更为温馨和幸福,如同天堂一样。你想想,相爱的人们就在那样一个世外桃源里面,就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了。这样的感触,我回想我初中所在的小镇,也曾对某位坐在远端的女生有过一丝情愫吧,也总是想着在上学的时候可能会碰到她吧,后来在我考上一中的升学宴之后,再也没有遇见过她了,虽然在高中还曾有过书信的来往。想想,这样曾经在生命中偶遇的人儿,也就是流星划过的一刹那而已。
“多幸福,和你在一起
直到生命结束也不能忘记你。
你就是幸福,
我要把这欢乐秘密埋藏心底。
你的心儿永远与我联系在一起,
你的……”
这样的民歌已经完全打动了丽雯,才会让她抽泣,只是她还是纠结于她的父亲的原因,也是因此而最终断舍离。
“我穿过月色仿佛看见,她在卧室心烦意乱地编织毛衣。忽然发现织错了,又拆线卷团,忽然线团滚落床下,她起身试图拉出线团,结果线越扯越长,线团就是不出来。她生气地扔下毛衣,对镜解开发辫,梳了又编,编了又解,变换着发型。我恍惚看见镜子中忽然幻现出一个新娘的装束,掀起盖头,看见一张凝满泪水的眼睛。我又从她的严重仿佛看见一台娶亲的空轿,正于凄凉的唢呐声中在山路上远去…..”
这种把想象意象界的东西展示出来,彰显了野夫先生的高超的技巧了!佩服!
“亲爱的,请给我一个家
一座厝放游魂的灵塔
不会坍塌的床,对着湖山如画
悠闲的晚餐是无尽的情话
像驱寒的一盏温酒,微醉的憨傻
像冲不淡的回忆,柔情的茶
像常青藤的手臂,拥着春天开花
像旷野的篝火,燃尽流浪人的倦乏
只给我一句许诺一声回答
就跟你相誓,牵手走遍天涯……”
这是波写给雯的情诗,感人至深,可惜生不逢时,命运多磨难,只羡鸳鸯不羡仙!
“我们时而沉默对视,马上又闪避目光,我们深知什么珍贵的机会正从手中滑落。我的手指在掌上跳动,跃跃欲试,特别狂躁地渴望越过火焰,伸向黑暗深处,把她从虚空中捞回。我情愿她像那条小鱼一样在我的手中挣扎,我相信只要抓住,她就再也逃不出我的指缝。可是,她在我心中又太尊贵,尊贵到了我不敢有一点轻亵的念头。我生怕即使是一点勉强,就足以粉碎我们之间那纯净的情意。
我们就这样围火对峙着,抵死的沉默,倾听着窗外的冷雨。这些来来去去的雨啊,总有些时代是我们所挽留不住的。木炭在自焚中消损颜色,火光暗淡下来,甚至垮塌下去,发出微弱而响亮的崩溃声。她拿起火钳的手,一样的颤颤巍巍如衰朽残年的老妇;她几次试探着要去重新拨亮那些炭火,重新堆砌那些热烈,但似乎又生怕从此引燃屋里的呼吸和空气。就这样,我们僵持在我们一尘不染的纯净里….
她没有起身关门,一动不动地扶头于膝上,双手报膝,呆望着盆中余烬,泪水滑落,滴于炭上发出滋滋之声。火光在泪眼中渐渐微弱,她没有听见我离去的足音。她似乎知道我就在门外,她忽然压抑着悲声抽泣起来,双肩抖动不能自己….”
这个特别的雨夜,被野夫描述的这些情感交织,欲罢还休的纠结,表现出了男女主人公的内心的渴望和煎熬。他们其实都很想突破那条防线了,但是最终在那个特别的年代还是做出符合时代特征的选择。这一点在现在来看,是很难想象的!
还有民族特色的哭嫁之歌:“高山下雪低山流,今晚陪歌我开头。新打剪子新开口,剪出杜丹配绣球….”
“一哭我的妈,不该养奴家,养大奴家要出嫁。
二哭我的爹,全靠你当家,姊妹兄弟你养大。
三哭我的哥,姊妹也不多,处处地方让着我。
四哭我的嫂,把我待得好,泡茶煮饭是你教……”
“高山看书劈成柴,石头烧出石灰来。将妹真心点着火,烧成灰土露出白….”
“挥手便成歧路,一去就是终身—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再见”,就能熨平心底的褶皱的。即便那时,我还是青春年少,仿佛也能从中闻见命运两字的焦糊味道。但是,挥别是一定要发生的事情,我不可能不辞而别。我的辞别对她的残忍,在我的心中简直就是一种遗弃和背叛的罪感,她就像我曾经走失的孩子,曾经伤心欲绝,万念俱灰,忽然有一天又从某个火灾的废墟里找回。我试图拍打干净她满身的泥沙,擦干泪痕将之带走,但是她已经无法识别我是她真正的父亲了。她拒绝与我重逢,拒绝我带她远行,她甚至担心这样的相认,是一次新的拐卖……面对这样的拒斥,我如释然而无,无疑就是一场背弃啊。”
这个心理的刻画,基本上表面了男主人公的内心真实的想法,他已经很难对面对即将来临的分离了!
“青春的忧伤和愤怒里,似乎洞穿了尘世的悲凉,又恍惚从河流的跌沓蜿蜒中,窥见了我的来生。逝者如斯,我拉不住雯衣袖,只能如水远逝,又或者还企望在去路中,能找到改天换地的魔器,它能使我具备足够的力量踏马归来,重新多会我那被命运掠走的花瓣。”
从这个心理描述中,可以看出波的决心已定,觉得雯对他的劝告是正确的,他不能只顾儿女情长,作为男人还是想要有一番作为的。
“水杉树像一排精瘦的女孩,针叶落尽的枝丫,在夜风中偶尔晃动手指,欲语未语的样子,在凌冽的寒月下格外楚楚可怜。有种山鸟叫着“夜哇子,喜欢在夜里哇哇飞过,留下一串凄凉的呻吟。一切都像是在为我们的离别布景,冷静万物之下,掩饰着人生临歧的内在热流。很短很短的青石板小街,我们像是赴难一般地隐忍和辛苦。似乎该说的都已经说完,剩下的时间只是刑场上最后的注目,只想把目光深深地钉进对方的影子,把一生的记忆带来来世”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最终波还是在拥吻中与雯离别了,一别可能就是终生。只是命运的红线还是要让这对苦命鸳鸯再次聚首,不过却是沧海桑田,都是历经了生活和婚姻的磨难。
“我心惊胆战地逡巡在街对面,遥看着木楼上依稀尤亮的灯火,再也没有钩针编织的白纱窗帘,再也不见窗台上那些曾经摇曳的兰草梅花。她肯定没有回城,或者就是去了远方。远方有多远,十几年人世沧桑,我再也无从捉摸了。即便她此刻仍然寄居那楼上,我还有勇气攀援而上,依门对她深情地说:我终于归来了—吗?”
在同学聚会,他们唱起:
“早上好,年轻的朋友
我们马上要分手
我的心中,一片深情
只好留在那船帷后
波浪一个接着一个
岁月啊紧紧相随
可是人啊却要分离
一个向西一个向东
只有江鸥悲伤的叫声
荡漾在那水面上
只有心啊,年轻的心啊
它呀孤独地在跳动……”
而后的他们的那种激情的碰撞,也是描述的十分的精彩,由于你懂得原因,这里就不展现了,建议朋友们可以自行去阅览哦!
而在最后的悲歌中,却是生死两茫茫了:
“果然连正午之光尚未饮及。
夜潮便席卷而来了撒阳嗬,
又席卷而去时带走一只鹰,
和纷扬的三十六片仓翎。
那一天便这样从路途上,
轻易地撕走了撇阳嘴。
已经够了,这环行的岁月,
还有什么比那招摇的黑旌,
更叫人胆怯地向往啊撒阳嗬。
由于有了这恒星般的勾引,
生命才拓开了另一个空间,
创伤的轨迹才迈进了永恒之门。
我想起那些因死的惨白,
而被镀金的面孔。
直面浓夜时该怎样
匍匐在丧钟的最后一击里,
任九头鸟血祭起最新的黎明。
巨岩被肢解了,驳割成碑林,
世界正降半旗。
然后任风雨腐蚀,
又返祖为石头。
啊,就是这些无神的原子,
在概括人生之征么?
那么,请覆盖吧撇阳嗬,
以你幕天席地的一片;
裹挟其这些光和水,
这些生命赖以依托的物质,
就把他们最后淬灭在,
太阳的失约里。
终于鼓声偃息,
把九十九双哀伤的指头解散,
还原为处女林带啊撒阳嗬。
就这样合上心音,
这是人生真正的底幕啊,
被合上被合上被….合…上”
而那封波写给雯的情书,最终物归原主,这也让波明白了雯对他的那种深深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伴随了她的一生!
“多幸福,和你在一起,
直到生命结束也不能忘记你….”
怎么来看待这个爱情故事呢?不完全是悲剧吧,但还是笼罩着一种悲剧的色彩!我说这么好的剧本怎么没有拍成电影或者电视剧呢?百度一下,原来还真有,下一步就是看看同名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