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大部分的观点都是资本主义发展、为了攫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不错,分析研究日本当时的实际情况,这个观点的确符合。
但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到底是想要建立殖民地还是实行种族灭绝,我认为是后者!
我们将从日本在战争时期所制定的“三光政策”以及大屠杀、细菌研究等行为方面去分析。
疯狂野蛮的“三光政策”所谓“三光政策”就是“烧光、杀光、抢光”!
这一政策最初是由日军在华北方面的司令官多田骏提出来的,而后多田骏的继任者冈村宁次更是将这一暴行推崇到顶峰!
“三光政策”的逐步演变和发展其实也体现了日军对于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的明确进攻。
在1937年10月之前,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尚未建立,日军对于攻占区村民进行大肆屠杀,1937年9月,日军曾在徐水县于坊村屠杀三百多人,放火烧村!
而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后,日军便针对革命根据民众痛下杀手,财物掠夺一空,最后放荒焚烧,日军称其为“烬灭作战”,意为赶尽杀绝。
日军认为这样可以使八路军失去支援,从而彻底摧毁抗日根据地。
1939年的时候,日军华北方面军提出“治正肃安”的作战方针,加大攻打力度,全面摧毁革命根据地,使革命军没有喘息的时间。
根据这个方针,日军展开了对于革命根据地的疯狂屠杀行为,对冀中根据地进行五次扫荡,仅在1939年的大扫荡中就有4万百姓被杀被害!
在多田骏担任华北司令官之后,屠杀行为演变成为“三光作战”,尤其是从1940年开始,这种大规模的扫荡更加的频繁,并且开始了系统化、组织化!
日军采用“捕捉奔袭”、“辗转抉剔”、“铁壁合围”、“梳蓖战术”等战术对革命根据地展开大肆破坏。
1941年7月,冈村宁次继任为华北方面司令官以后,特别强调要对抗日根据地实施有计划的蚕食,用扫荡来摧毁抗日根据地!
冈村宁次曾集结七万余人发动所谓“百万大战”,残害百姓,在曲阳县野北村屠杀村民160余人,烧毁房屋107间。
1942年的时候,日军根据作战进程,把晋冀豫地区作为主要的“三光政策”实施地,此时“三光政策”已经发展到了极其疯狂的阶段!
在大扫荡的过程中,日军疯狂杀戮,当地遇害人数达5万余人。
在河南内黄县枣林村,日军更是犯下了惨无人道的罪行!
日军屠杀当地村民1300余人,过后把他们的尸体都丢到了井里,在临走之时,又放火焚烧,想要掩盖罪证。
仅仅是在1941年到1942年的短短两年时间,日军就发动了174次大扫荡,杀害人数不计其数、罪行滔天!
1943年的时候,日军在晋察冀边区展开了为期三个月的疯狂大扫荡,制造了多起血腥惨案。
日军残忍杀害当地百姓6千余人,焚毁房屋5万余间,强夺粮食2934万斤,给当地百姓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直到1943年后,由于国际战场局势的转变,日军对于中国战场无法顾及,这才减少了对国内各地区的疯狂扫荡,“三光作战”逐渐走向末路!
但是减少并不代表停止,1944年的时候,日军还在对一些敌军进行反复的清缴,残害民众千余人。
从日本的侵略野心来看,他们一开始是想要占领亚洲,称霸世界,对于这样一个“美梦”,其实只要把国家变成日本的殖民地、附属国就行了!
但是在实际的战争进程中,日军的暴行往往体现在普通民众上。
疯狂屠杀、人体研究、三光政策,这些计划让无数中国百姓因此丧命!
据不完全统计,“七七事变”后的八年时间里,中国军民伤亡人数高达3500万人,其中无辜百姓就有3077万人,这些人都是惨死于日军的手下!
而且每攻占一个地方日军就会进行一次屠杀,这根本就不能只用天性残暴来形容。
对于日军的这些做法,必定还有其他的原因,屠杀,很有可能都是日军必定要完成任务。
从这一桩桩惨案来看,日军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摧毁革命根据地,占领中国领土,更是为了杀光中国人民。
日本侵华战争自开始以来就带着“灭亡”的性质!这从日军攻占之初的大屠杀暴行就能看出端倪。
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日军在侵华战争时期,几乎是每攻下下个地方,都要进行大屠杀。
日军在中国的领土上所造下的惨案不止南京大屠杀一桩,还有许许多多的惨案,都被记载在历史的书页上,但是我们却不知道!
侵华战争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正式拉开了序幕!
在这期间,日军疯狂发动战争,攻占我国的领土,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惨案!
1932年,辽宁抚顺地区,平顶山村。
毫无预兆的,日军进攻了这个村子,不过奇怪的是,日军并没有大肆屠杀村民,只是把他们给集中到了一起,然后赶到了距村子不远处的一个洼地。
这整个洼地日军架起了6架机关枪,等把村民们都赶到一块去后,日军就开始了疯狂的扫射。
一时间惨叫声不绝于耳、血肉横飞,有人试图逃跑,站在周围的日军立刻端起刺刀刺了过去!3000多人就这样永远倒在了血泊里!
这场大屠杀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日军最后离开的时候,整片的洼地都被鲜血染红了,密密麻麻的尸体就那样铺了一地,分外的悲惨凄凉!
“平顶山惨案”是侵华战争拉开帷幕以后,日军对于中国普通百姓的第一场大屠杀!
而这场大屠杀,日军的理由是由于当地的村民没有告知他们抗日武装军队曾经途径平顶山,以一个莫须有的“通匪罪名”,对无辜百姓进行了残忍的杀害!
这只是第一例而已,在日军侵华时期制造的残忍,最骇人听闻的还要数“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之后,日军在这里进行了长达6周的疯狂屠杀,奸淫掳掠、无恶不作。
日军把南京百姓集结起来,利用机枪扫射,为了掩盖罪证,还对遇难者遗体进行焚毁!
在这场屠杀中,南京遇难者达三十多万人,南京城一时间尸横遍野,满目凄凉。
而最令人愤怒的是所谓的“杀人竞赛”,日本军官竟然拿人命当做游戏的工具,到最后这些杀人者还被称为“英雄”!
难以想象人可以坏到这个程度!
难道他们就没有父母家人吗?面对其中的老人、孩童、妇女,他们是怎么下得去手的!
对于这场惨绝人寰的屠杀,日军在最后给出的解释居然是由于部队的失控!
多么可笑!几十万无辜者的性命用失控二字就解释了!
当年的惨剧,即使是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只要看到相关的史实资料,也会不自主地双目含泪。日本在南京造下的杀孽一辈子也无法洗清!
这仅仅是对于南京大屠杀而言,可实际上,日军所犯下的罪孽就只有这一则吗?
不是的,远比这要多得多。
战争的伤亡不可避免,但是对于无辜的老百姓呢?
他们就必须要死吗?老人、妇女、孩童,战争和他们有很大关系吗?
没有,可是他们还是因为战争而死,不是误杀,就是明晃晃的杀戮!何其残忍!
南京的惨案,任何言语都无法描述出万分之一,这种滔天罪行日军万死难辞其咎!就算是即将兵败,也拦不住日军屠杀的心。
1945年4月12日,发生在海南的“三·一”惨案,是日军在中国大陆的最后一场大规模屠杀暴行。
据幸存者的描述,当时日军用机枪、刺刀疯狂杀戮,鲜血四溅,到最后他们事先挖好的土坑内躺着密密麻麻的尸体。
还有人亲眼见到日军将一个一岁多的小孩子用刺刀挑起!
这些都只是日军暴行的其中几条而已!
据统计,从1931年开始至1945年日本战败,整整十四年的时间里,日军发动了百余起屠杀惨案,而这百余起还是记载人数超过千人的惨案。
日军面对他们所犯下的罪行真的是一点悔改都没有!
毫无人性可言!
但是回过头来,看看这些惨案,似乎都像是有预谋的。
日军对于这些屠杀的解释无一不是报复、失控、警告,可是,仔细一想,似乎每一场战争都有一些大屠杀的发生。
这根本不是毫无预兆的,反而像是预谋好的!
日军每到一地就制造一起惨案,而最终为了达到的目的就是为了一个“杀”字。
这样的举动似乎更符合“种族灭绝”的观点。
当然,单凭这一点,我们不能说明,毕竟以日军的残暴和疯狂,也很可能只是单纯地想要屠杀而已。
不过,这一点即使无法强有力的证明什么,还有其它的证据可以说明。
日军的可恨之处,不止在于战争,还有对于细菌的研究。
泯灭人性的细菌研究“细菌战”是多么令人害怕的存在!
无处不在的细菌,只要很少量的存在就可以造成一个村、一个镇,甚至是更多地方的人的毁灭。
人们对于细菌、病毒往往敬谢不敏,但是日军居然伤心病狂地研究了起来,还是用无辜的中国人来进行试验。
731部队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假借防治疾病的理由,实则就是用无辜的百姓做活体实验。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为了加快侵华的进程,实现伟大的胜利,决定采取细菌战的方式。
731部队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秘密组建而成的,由当时的军医石井四郎担任头脑,开始人体实验和细菌研究。
1933年,日军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了细菌部队,完全服务于侵华战争,一边利用无辜者进行各种试验和研究,一遍又把这些“研究成果”用于战场之上。
1936年731部队正式建立完成,开始了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
惨绝人寰的活体解剖,一想来都不寒而栗,在人完全清醒的状态下对其进行解剖,就是为了所谓的真实数据。
血液互换,将人的血液抽取大部分后立即为其输送马血,观察他们的身体情况。
四肢互换,通过手术将人们的四肢进行交换,然后观察他们是否可以活下去。
病菌胎儿,在女子怀孕之后,让其感染病毒,等到胎儿成型之后,就是实施解剖,来观察此时胎儿的状态……
这些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每一项都体现出了日军的疯狂、泯灭人性,在他们的眼中,这些人就是实验的工具,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他们想来也明白,这些实验根本就不能在正常时期开展,所以,在侵华战争时期,日军是“争分夺秒”,把每一项实验都是实施在了中国人的身上。
而且最可怕的是,他们对细菌进行了实验研究,最著名的就是“鼠疫实验”。
并且为了让这些病毒细菌可以应用到战场上,他们还分对霍乱、结核、炭疽等至少50种细菌进行了研究。
日军为了所谓的胜利真的是无所不用其极,在细菌武器研制出来后,他们就发动了细菌战,从北方到南方,几乎是所有的战场,都被日军投放了细菌武器。
这些细菌致使多地爆发了传染病,造成了难以想象的人间惨案,不仅仅是战士们,细菌武器一旦运用,受到伤害的还有当地的普通百姓。
并且根据史料记载,曾经遭遇过细菌战的常德市,因为细菌病毒而死的,有详细记载的就有6491人之多。
更何况日军不止是在常德一个地方开展了细菌战,是全国范围内至少20个地区进行。总共237万人因此患病,死亡人数高达65万人!
这是多么庞大、惊人的一个数字啊!而且这还是有记载的,如果再加上那些没有记载到的,又该是怎样的一个数字呢?
而这些冰冷冷的数字,都代表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因为日军的一己私利,而让无辜者丧命!这一笔笔血债又该由谁来偿还?
细菌战一旦爆发,日军恐怕也不能幸免!
那么,他们又为何要研究并运用细菌呢?
在侵华战争期间,日军对于具有传染性的细菌的运用,大部分是对准了无辜的百姓,而真正应用到战场上的则是一种名叫芥子病毒的化学武器,这种武器的运用不会威胁到他们。
由此看来,日军731部队所研究的细菌病毒,似乎就是专门为了中国人而研究的。
他们想要利用这些细菌,毫不费力的进行“屠杀”,这最后的目的也是为了人口灭绝。
殖民地与种族灭绝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的所作所为,无不昭示着其狼子野心。
日军想要做的事,似乎不只是简单的侵略和占领,在每一个疯狂举动的背后都隐藏同一个秘密!
日军发动侵华战争也许不只是想要占领过中国,很有可能想要让中国人民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要知道,殖民地是受到经济的剥削、文化的入侵和政治的奴役。
最主要的就是侵占国在被占领的领土上建立移民居留地,从当地攫取资源为本国所用!
对于日本这个国家,国土面积、人口数量都比不上中国,虽然他们很快的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完成了经济的阶段性发展。
但是自身的局限,注定不能推动经济更进一步发展,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日军选择了侵略扩张。
而日军在占领之后最方便的应该是像英国、法国在北美洲的殖民那样。
利用当地的先天条件,发展贸易、建立农业产业基地、获得经济利益,或者是将中国人民发展成为廉价劳动力,供日本趋使。
殖民地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掠夺资源!
而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不就是为了资源、为了经济利益吗?
如此,日军占领中国领土之后应当立即建立殖民地才对。
但是从上述对“三光政策”、大屠杀、细菌研究等方面的分析,日军一开始的目的却在于屠杀中国人民。
所以,日本打得主意应该是将中国人民屠杀殆尽,然后将本国人民迁移到中国领土上,完完全全的将中国变成日本。
这就是种族灭绝!
结语日军发动侵华战争,在中国领土造下了无法原谅的罪行!
疯狂屠杀、细菌研究,每一项都是泯灭人性的行为!
之所以,日军如此残暴,明晃晃的表露出想要杀尽中国人,他们就是想要“灭亡中国”!
日军的占领中国,不是简单的将中国的领土据为己有,而是想要灭亡一个民族,彻底的将华夏大地变成他自己的土地!
面对这样狼子野心的日本,我们要时刻警醒自身,富国强兵,让日本就算有哪个胆子来打,也没那个能力再侵犯我们的领土!
参考资料:
[1] 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红旗文稿》编辑部联合调研组.731部队是怎样一支邪恶部队——从安倍推崇731部队看其军国主义走向[J].红旗文稿,2014(05):4-9 1.
[2] 杨瑰珍.石井四郎与731特种部队[J].党史文汇,1998(03):33-35.
[3] 王小宾,李金铮.日寇“三光作战”及其暴行之真相——以晋察冀边区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4):28-33.
日本的侵华战争目的是什么
要回答日本为什么侵略中国,既要看日本的因素,也要看中国的情况。从日本方面看,首先是它想侵略中国,其次是它有能力侵略中国。前者解释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后者则回答日本侵略中国的可能性。
从中国方面看,日本之所以将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作为主要侵略对象,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是一块“肥肉”,且距日本很近,便于日本用兵;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国力衰弱,中华民族存在着重大弱点和缺陷,给了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第一个问题:从日本方面来看。它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为什么想侵略中国?也就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在哪里?
日本之所以走上侵略扩张道路,根子还在于它的民族文化中存在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那么,日本为什么会形成军国主义的传统呢?
1.这首先和日本的武士道密切相关
日本的武士道是大家熟知的一个名词,但武士道究竟是个什么货色?它是怎样形成的?它对日本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呢?
日本历史上曾经历了很长的战国时期,大名领国群雄割据,混战不已,并逐渐形成了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从此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武士统治时代。“武家习气”、“弓矢之道”与中国的儒家伦理相融合,就形成了忠君、节义、廉耻、武勇、坚忍等一整套封建伦理规范,统称“武士道”。
武士道的形成使武士意识大大强化了,它不但从伦理关系上加固了武士阶级,而且使武士的思想和行为特征更加明确了。中国儒家伦理所倡导的儒雅之风,不但没有使日本武士变得像中国儒生那样弱不禁风,反而给嗜杀的武士罩上了儒雅的外衣,使其在血泊与文墨之间达到心理平衡。封建武士经常为试刀而无故砍杀路人,然后彬彬有礼地朝死者鞠上一躬,说声“对不起”。这典型地体现了日本武士所具有的文质彬彬和凶残嗜杀的双重性格。这也是日本武士与西方强盗的不同之处。在武士统治的数百年间,武士道一直被作为日本社会伦理的基本内容而加以宣扬,武士道潜移默化的熏陶,使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性格中具有强烈的强悍尚武的特点。
明治维新推翻了武士阶级的统治地位,废除了武士等级,但武士道却被日本统治者作为主导性的伦理传统继承下来,用以向国民进行灌输,甚至将武士道精神渗透到青少年的教育之中,千方百计地培养青少年的残酷心态。比如,为了培养小孩子的胆量,深夜派他去死刑刑场取死人头,谁敢做就给谁奖励;给小孩喝红色的羹汤,让他体验喝血的感觉。
2.与军国主义密切相关的第二个因素是天皇制
天皇制政体是明治维新保留的除武士道之外的另一个封建残余。日本的天皇制有两个特点:一是万世一系,从未改姓,绝大多数日本国民对天皇有着绝对的精神信仰;二是天皇不掌握实权。天皇制的这一特性,也被日本利用于军事领域。日本军队实行所谓的统帅权独立制度,即军队的指挥权不归内阁而归天皇,日本军阀可以借助天皇的名义随意对外用兵,日本的政党体制对日本军方不起约束作用。
可以说,军国主义是日本侵略成性的根源所在,而武士道和天皇制,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得以形成的精神支柱和政治基础。
3.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日本踏上了军事立国的军国主义道路
从西方列强的情况看,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带来对海外资源和海外市场的迫切需求,而世界政治经济的不平衡性和资本主义列强在政治组织力、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尤其是武器装备方面的优势,使它们得以通过暴力强行夺取海外资源,开拓海外市场。
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要比欧美列强晚得多,国力也相对较弱,因而日本统治者普遍怀有急起直追的心理,加之其固有的嗜杀黩武的武士道传统和天皇制政体的影响,所以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比欧美列强更多地借助于暴力性的对外扩张。
要通过暴力强行夺取海外资源和开拓海外市场,就必须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为此,明治政府以军事立国为根本国策,竭力扩充军备,迅速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4.西方法西斯主义传入日本,形成法西斯军国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源自欧洲的法西斯主义思潮也开始在日本萌芽。西方的法西斯主义和日本的军国主义可以说是一对异姓兄弟。经过日本民间法西斯鼻祖北一辉和另一名法西斯思想家大川周明的介绍和鼓吹,法西斯主义思潮在日本尤其是日本军界迅速蔓延。由北一辉、大川周明提出的法西斯思想经军内法西斯加以补充,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法西斯思想体系,即:通过“天皇归一”的忠君思想树立以天皇为绝对权威的“国体意识”;依靠军队进行“国家改造”,废除政党政治,打击保守派统治人物,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通过实行国家总动员建立总体战体制,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夺取远东霸权,完成“昭和维新”。
1936年二二六政变后,军政大权完全落入军部之手,日本的法西斯军国主义体制正式确立。
我们可以梳理出一条思路:武士道使日本人强悍尚武,强悍尚武的民族性格和天皇制的特性,加之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促使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日本的军国主义与从西方舶来的法西斯主义相交媾,又孕育出一个具有日本特色的怪胎——更加好战、更加残暴、更富于冒险性侵略性扩张性的法西斯军国主义。这样一来,日本就犹如一辆被恶魔操纵的战车,不可能不对外发动侵略战争。这便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
第二个问题:日本侵略中国的可能性,也就是日本为什么有能力侵略中国?
这首先与明治维新有关,可以说,明治维新是近代日本历史命运的根本转折点。
日本早在明治维新之前就开始了对外侵略扩张,但基本没有达到侵略企图,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日本的国力不足以支撑其对外扩张,可谓心有余力不足;而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对外扩张几乎次次成功,主因就在于维新后的经济发展为其对外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
仅以武器装备为例,到全面侵华战争前夕,日本已能够批量生产当时所有的先进重型武器,如坦克、装甲车、大口径火炮、作战飞机、战列舰、巡洋舰、航空母舰和军用通信设备,其性能也与英美制武器相当,而当时的中国只能生产步兵轻武器和小口径火炮,重武器基本依赖进口。
所以,明治维新是日本之幸,而为中国之祸。邻国一次成功的改革,却给自己国家的命运带来莫大的影响,这是许多中国人做梦也没有想到的。这个血的事实提醒我们,必须放眼看世界,必须密切关注国际事务。
其次,日本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中的一些特性强化了日本的国力,也强化了日本侵华的能力
在推动和有利于日本侵华的种种因素当中,除了武士道、天皇制、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和经济发展之外,值得一提的还有一些体现日本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特性的东西,如团结、认真敬业、善于创造性摹仿和有危机意识等。日本因为强大起来才可能发动一场全面侵华战争,而日本的强大是与这些民族特性分不开的。
1.不搞内哄
日本人并非没有内部矛盾,但他们不大搞内哄,他们对自己的同胞很爱惜,谁动了日本人一根毫毛,哪怕是伪军的高级将领不小心伤了一个日军士兵,那也是不得了的事。
抗日战争期间,我们策反伪军十分容易,而策反日军部队从整体上无一成功。日本军队从未发生过内战,而中国军队内部磨擦不断。抗战时,我们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口号:“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但是,正义一方的中国人没有完全做到,非正义一方的日本人反而基本做到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一部了不起的战略著作,经过抗日战争实践的检验,基本的预测都实现了,惟独有一样没有实现,即:“中国抗战的胜利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将有待于国际的援助和日本国内的变化”。所谓“日本国内的变化”即指日本反战力量的增长。但是,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的反战力量仍极为有限,几乎没有构成一种力量。
那么,日本人为什么比较团结?
原因有三个:一是对天皇的忠诚,二是民族优越论,三是矛头对外。先说日本国民对天皇的忠诚。在以等级制为基本结构的日本社会中,天皇站在最顶端,这与中国古代的帝制是一样的。但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皇位频繁更姓,总计三十六姓,而日本自神武天皇开创天皇制之后,天皇从未改姓,可谓万世一系。
在日本,天皇不是实际的统治者,而只是一个象征。天皇的隔绝尘世,一来不妨碍重臣掌握实权,控制朝政,二来无实权就不会犯什么大的错误,也不会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这样有利于维护天皇制的长久性和国民对天皇的精神信仰。于是,皇统绵延不绝,皇恩浩荡不息,久而久之天皇也就成了日本统一与永存的超凡脱俗的象征。对天皇的效忠就是对日本国的效忠,效忠天皇成了每一个日本国民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这就使得日本有一个凝聚国
民的核心和集中统一的精神信仰。
二是民族优越论。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把自己视为“天照大神”的子孙,视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根深蒂固的民族优越感使日本人强化了对本民族的认同和对自己同胞的尊重,同时也强化了日本人对其他民族的蔑视和鄙薄心理。
三是矛头对外。日本是一个岛国,面积很小,资源贫乏,很多需求从日本国内无法解决,而必须通过贸易或战争的手段从国外解决,所以它的矛头是对外的,贸易是对外贸易,战争是侵略战争。无论是解决资源、市场问题,还是扩张领土,日本都是把矛头指向他国,尤其是中国。矛头对外,可以缓和内部矛盾,所以日本人从整体上比较团结。
2.认真敬业
日本人的认真和较真,在世界上只有德国人可与之媲美。而这两个国家恰恰是世界一流的强国,其产品质量的信誉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
日本学者研究郑和下西洋那条大船上究竟用了多少铆钉;一位专门研究李大钊的日本女学者能把李大钊在日本时住在什么地方,在那个饭馆吃饭,到哪里散步等等说得一清二楚,这让中国研究李大钊的专家们瞠目结舌;还有日本学者专门研究唐朝皇帝死后,太子守灵的礼仪,这个问题如果让中国的学者来解释不知是否有人说得清楚。日本学者的论文与中国学者的论文反差很大,我们讲究篇章布局,讲究观点的提炼和总的结论性评价;而日本人重视细节,重视资料,写得极为细致。中国人读了日本人的论文感觉过于繁琐,日本人看了中国人的论文则感觉大而空,不扎实。
日本人之所以认真,恐怕与它小有关,家小业小,土地少资源少,事事必须精打细算;也可能与日本的对外扩张有关,你一个小国去打人家大国,总得精心准备吧。也可能与日本的私有制有关,什么都是自己的,不认真自己吃亏。
认真作风与生活的所有内容都有关系。认真的民族肯定是一个敬业的民族,认真的好处不仅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办事的准确无误,更有助于在国民中树立科学精神,日本人能把西洋的科技学到手,进而后来居上,肯定与认真有关。因为科学是精细的东西,来不得半点马虎。
3.创造性摹仿
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要进步就不可能不摹仿,但摹仿的水平和结果却大不相同。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国一直是世界一流的先进国家,中国人也一直习惯于以老大自居。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国门被英国的舰炮轰开,中国人才发现自己已经样样落后了。于是,清廷的有识之士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下发起了洋务运动,企图“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但是,由于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禁锢了中国人的想象力、主动性和创造性,加上体制方面的大锅饭等原因养成的惰性,我们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往往只摹仿不创新,落后了再引进。
日本人的摹仿,与中国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他们跟着英国人学习造船的技术,最终达到甚至超过了老师,建起世界一流的“联合舰队”;他们向德国人学习照相机的制造技术,最终成为世界第一照相机强国;他们跟着西方学习汽车的制造技术,最终使日本汽车大举占领西方市场;他们向中国人学习陶瓷、造纸、染料、豆腐和景泰蓝等传统产品的制作技术,最终把我们甩在了后面。
可见,日本人的摹仿与我们不同,这可以叫作创造性摹仿或超越性摹仿。何以日本人能够实现摹仿的超越效果呢?首要的原因是日本人认真、较真,对引进的和学来的东西仔细揣摸,把它吃透,这样超越和创新就有了基础;第二个原因是日本人对于强者的态度,你的技术厉害,我佩服,我学习,我引进,但最终我要超过你。这表明了日本人对于强者的不服输的精神。
4.有危机意识
危机意识可以视为日本岛国心态的一部分。日本人因为自己的国家面积太小,资源贫乏,所以形成了特别强的危机意识,稍有风吹草动,就大呼小叫,如临大敌。在中国人看来,简直神经过敏,小题大作。但实际上危机意识并不是一件坏事。它使日本人总是处在一种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的状态,这样就容易把事情做得好,而不致犯大的错误。相形之下,中国人的盲目乐观和麻木不仁与此形成鲜明对照。
第三个问题:从中国方面来看,日本为什么侵略中国?
先从客观上看,日本为什么将对外扩张目标指向中国?
日本对外扩张的方向是由它的地理位置和远东的国际形势所决定的。中国、朝鲜与日本隔海相望,距离很近,同时因与欧美相距遥远,故尚未完全被欧美列强所控制。这几个因素都有利于日本。日本可以将军事力量全部集中于远东,全力展开对亚洲大陆尤其是中国的争夺。
这是中国遭受日本侵略的客观因素。如果一言以蔽之,就是我们距恶魔太近。
但是,这不是一个主要的因素,我们遭受日本侵略的更重要的原因在我们自身。
从中国的主观因素上看,有以下原因:
首先,由于中国国力衰弱,使日本侵略者认为中国不堪一击
中国综合国力落后,表现在各个方面,政治腐败,经济落后,人民愚昧而不觉醒。从军事方面看,中国军队在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中所暴露的落后,实际上经历过明清两代长期的量的积累,最终形成了质的落差;并且,这种落后不是某一个方面的,而是全面的、综合性的,表现在武器装备,军事训练,战略战术,组织指挥能力,官兵的军事修养、文化视野与自信心等各个方面。
日本军阀是最看重实力的,甚至是迷信武力的,日本在中日实力对比上的显著优势极大地助长了他们的侵略野心,也使其全面侵华战争具备的切实的可行性。有的日本军阀甚至吹嘘:日本只要派出3艘巡洋舰、1个师团,用1个星期就可以灭掉中国。其气焰之嚣张可见一斑。
其次,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使日本军阀觉得中国软弱可欺
日本在实力上的优势使日本具备了侵华的物质条件,而中国人在民族性格上的弱点更使日本军阀感觉中国软弱可欺。
崇尚以德服人的中华民族待人以和为贵,遇事处中庸之道,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平和善良,容忍克制,消极懦弱,重文轻武,性格内向。
那么这种民族性格因何而来呢?
首先来源于中国几千年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因为经济基础是所有社会生活和文化观念的决定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安土重迁,崇尚和平。小农经济模式,需要土地的主人守护着自己的土地,而不是到处游移扩张。“男耕女织”,“牛郎织女”,“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便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最典型的生活图景。
小农经济的守土性决定了中国军事的防御性。中国的军事理论和军事设施从体系上说完全是防御性的。万里长城是中国防御文化的军事产物,这个雄伟的军事设施所体现的不是进攻的野心,而是和平的意愿。虽然中国不乏闻名于世的军事家和勇武善战的将军,但他们基本上都是在自卫战争中涌现的。中国武术囊括十八般武艺,精彩绝伦,十分了得,但其主旨也不是进攻而是防身。欧美骑士、日本武士莫不以征战为荣,以征战为乐,就怕战争不大,惟恐征程不远。他们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对战争的讴歌和对勇武的赞颂。而中国古代描写战争的诗词基本上说的都是征战之苦,而不是征战之乐。打开唐诗宋词,这类作品比比皆是。比如岑参的一首七律是这样写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千尺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种作品所反映的是中国人一种普遍的心态:这个仗不得不打,但实在是太苦了!苦到什么程度呢?将军冻得拉不住弓,都护冻得睡不着觉,放眼望去一片冰天雪地,一片愁云惨淡,这个仗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啊!
中国人崇尚和平有其根深蒂固的经济基础,中国人的和平意识几乎是渗透到民族的血液和骨髓之中的。由此不难理解中国古代描写战争的诗词何以总是那样愁怅凄苦,而没有一点冲天豪气,由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历史上强大而统一的中国王朝尤其是汉人王朝,从未产生过对弱小日本的侵略欲望。
安土重迁、崇尚和平本非坏事,但事情总有它的反面:安土重迁难免不思进取,崇尚和平难免重文轻武,久而久之,中华民族的性格中少了血性和胆量,多了安逸和保守,文官谙于世故,武将怯于疆场。鲁迅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这句话真是一针见血。
封建的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是铸造中国人民族性格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体制是极为庞大的、专横的和高压性的,懦弱顺从、缺乏血性就成了这种体制下的臣民们的必然性格。因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体系是极为庞大的、专横的、高压性的,个人与之相比,太渺小,太卑微,太软弱了。这种极大与极小、极强与极弱的对比使中国人从民族性格上派生出一系列的特点:轻则缺乏主见,缺乏自信和独立人格,追随大流,胆小怯懦,畏惧强权,忍气吞声,逆来顺受;重则软弱可欺,甘于压迫,奴性十足。在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下,只允许皇帝和官员出头,不允许平民百姓出头,所以中国古往今来告诫人们不要出头的谚语多得很。当年伪军投敌,基层官兵多数是随大流,挺身反抗的人极少。南京大屠杀时,十几个日本兵看管上千俘虏。实际上在那种情况下,如果有人带个头,大家就是用脚踩也把日本人踩成肉酱了,但就是没有一个人敢带这个头。抗日战争期间,在广大的沦陷区,一个班或者一个排的日本兵统治一个县城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卑微懦弱的民族性格使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对待强者的态度上大相径庭。对于强者,日本人一是钦佩,二是学习,三是征服,怀着敬佩的心情把你打倒。如对待张自忠,虽然尊其为“现代关公”,但想方设法加以打击,直至将其打死。对待美国也是如此,你再强大也不怕,照样开战。中国人对待强者,一是敬佩,二是畏惧,三是躲避。敬畏,即敬而畏之,畏而避之,避不开就畏而服之,不是敬而学之。
当然,中国人当中并非没有顶天立地、叱咤风云的人物,但它并不标志中华民族的整体风格。大家可以想象,如果像谭嗣同、秋瑾、邹容、陈天华,像彭德怀、吉鸿昌、张自忠、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那样的人多了,日本再强大也不敢于发动一场旨在灭亡中国的全面战争。
第三,中国的内乱和内耗给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不仅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封闭性,也决定了中国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内向性,所有的需求和因需求而产生的矛盾摩擦,都是从内部解决而不是通过侵略扩张寻求解决途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封建的中国必定是一个对外讲和平、对内讲斗争的国家,内部矛盾和内部斗争相当激烈。
地域广袤但四周封闭的地理特点也从自然环境方面强化了这一状况。
中国的东面是大海,西面是阿尔泰山、天山,西南面是喜马拉雅山,南面是十万大山和大海,北面是荒漠和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这种地理环境的特点是大而封闭。地大而物博,予取予求,应有尽有,无需向他国索取和掠夺;封闭则是指中国的四周不是高山即是大海,严重阻隔着中国与邻国的交往。这种大而封闭的独特的地理因素,强化了因小农经济而造成的中国民族性格和矛盾斗争的内向性。
国民党内部的激烈的派系斗争,不仅给外敌以可乘之机,而且直接促使一部分民族败类投入日本侵略者怀抱,在日本人的卵翼下残害自己的同胞。汪精卫也好,大大小小的伪军头目也好,有许多人投敌叛国的直接起因正是内部矛盾。
历史证明,对于一国家也好,一个团体也好,内战的规模与程度与遭受外侮的规模与程度成正比。内部团结了,对外就有力量,外交政策就强硬得起来;反之,内部不团结,甚至打得不亦乐乎,两败俱伤,那么它的力量就弱,对外就不得不妥协退让。
日本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就是消灭所有中国人吗?
(⊙o⊙)…侵略战争,人口是最重要资源,需要争夺,得有人生产有人打仗,占了这个城,这个城里的人口就属于占领方了,为什么消灭人口?谁种粮谁生产?如果为了消灭所有中国人的话,那么侵略还有什么意义。当然也有为了消灭人口的侵略,比如蒙古入侵中原,蒙古人是放牛放羊的,人口对他们来说没用,他们要抢地盘当牧场放羊,就容不下太多的人口,那么专干烧杀抢掠。把城烧了,周边人屠杀干净,然后用来放羊放牛。蒙古扩张时,西边很多同为游牧民族的国家就被灭种了,他们也到中原南方去灭汉人,屠杀不少汉人,后来杀到海边发现怎么没草原啊,那还放个毛羊啊,再加上汉人服了,而且也杀不光,再杀就上山,蒙古人山地作战能力极差,就那么地了。过了些年,蒙古人势弱又缩回草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