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月相变化是怎样形成的(月相变化是怎样形成的在太阳绕地球公转和自转过程中),以下是这个问题的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让我们看一看。
为什么会有月相的变化?
月相是指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因为月球本身不发光,且不透明,月球可见发亮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阳直接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月相的来源。
月相变化的规律
新月(农历初一日,即朔日)
约在农历每月三十或初一,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地球上的人们正好看到月球背离太阳的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见月亮,称为新月或朔。此月相与太阳同升同落,只有在日食时才可觉察它的存在。
峨眉月(一般为农历的初二夜左右——-初七日左右)
新月过后,月球向东绕地球公转,从而使月球离开地球和太阳中间而向东边偏了一些。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个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呈镰刀形的一部分,称为娥眉月。峨眉月日出后月出,日落后月落,与太阳同在天空,在明亮的天空中,故看不到月相。只有当太阳落山后的一段时时和能在西方天空看到娥眉月。
上弦月(农历初八左右)
约在农历每月初七、初八,月球绕地球继续向东运行,月地连线与日地连线成90度。地球上的观察者正好看到月球是西半边亮,呈半圆形叫上弦月。假设观察者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则上弦月约正午月出,黄昏时,它出现在正南天空,子夜从西方落入地平线之下。
渐盈凸月(农历初九—–农历十四左右)
约在农历每月十一、十二,在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月球西边被太阳照亮部分大于一半,即为凸月。凸月正午后月出,黄昏时在东南部天空,月面朝西,然后继续西行,黎明前从西方地平线落上,大半晚可见。
满月(望日,农历十五日夜或十六日左右)
农历每月十五、十六,日月相冲,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外侧,即太阳、月球位于地球的两侧。由于白道面与黄道有一夹角,通常情况下,地球不能遮挡住日光,月球亮面全部对着地球,称为满月或望。
举头望明月
渐亏凸月(农历十六—–农历二十三左右)下弦月(农历二十三左右);
农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再次变成直角,月球在日地连线的西边90度。这时我们看到月球东半边亮呈半圆形,月面朝东,称为下弦月。它在子夜时升起在东方地平线上,黎明日出时高悬于南方天空,正午时从西方地平线落下,下半晚可见。
娥眉月(农历二十四左右—-月末)
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渐盈凸月——满月 ——渐亏凸月——下弦月——娥眉月——新月,就这样循环,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
月相变化周期:29.5306日(朔望月,以太阳为参考点)
月相记忆口诀:上上西西,下下东东。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月,出现在西侧天空,而且是月亮的西侧半边明亮,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月,出现在东侧的天空,而且是月亮的东侧半边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