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里放的是一张古典吉他的歌单,许久没听了。
路上听博客晚风说的节目,听了一段这集的嘉宾Kevin Xu分享的故事。
他是典型的理工科人,从大学到研究生,一直到毕业,所学的专业是工科,所做的工作是金融。
他分享的是他和佛学结缘的故事,我刚听了个开头,有些感触。
在一本心理学的书籍中,他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老人在快九十岁的时候失去了他的爱人,这对他的打击很大,老人的孩子看到父亲的精神状态一直不好,于是孩子就带着老人去看了一个心理医生。
这位老人在律师事务所工作,他因为是合伙人,所以虽然年纪大了,还会去定期去公司。
心理医生和老人说,让他描述一下从早上开始回想一下从起床,洗漱,出门去上班到晚上下班回家这一天发生的事,回想得越细致越好,争取每个小细节都能回忆起来。
老人就开始描述,描述的事情都非常具有逻辑性,比如几点起床,几点出门,开车,然后到公司,进行哪些工作,一天描述的都很细致。
但是这个心理医生和他说,你这一天描述的都是做了什么事,却几乎没有感官的元素,比如只会说早上6点起床,7点吃早饭的时候喝了一杯牛奶,8点出门去上班。
但是没有说早上喝的牛奶是什么口感,出门开门的时候,看到的木头是什么花纹,接触的门把手是什么触感,是凉凉的还是什么感觉,出门之后见到外面的天空是什么颜色的,是蓝色的还是阴沉的。
这个心理医生就和老人说,让他回去之后,每天都记录一下一天这些感官感受的信息,比如看到了什么颜色,闻到了什么味道,不需要什么逻辑性。
还要做一件事,去感受下自己的身体,从脚趾到脚掌、大腿,到躯干、胳膊、手掌,感受身体各个部位的存在和有什么感觉。
这个老人回去做了一个月,再回到心理学家这的时候就哭了,说他这一辈子没有像这一个月一样是真正在活着,感知到自己有点抑郁,然后去纾解自己。
今天感觉有些疲惫,于是我也回想了一下自己。
发现我每天所写的复盘,好像确实也是类似的情形,所记录的内容大多数都是基于理性的,逻辑的,比如每天做了哪些工作,阅读了什么文章,有哪些收获和成长。
但是确实很少有关于感官信息的描述。
我想只有理性的我们并不是完整的我们,既具备理性,又能体会感性的我们,才是完整的自己。
感性除了外在的感官感触,比如嗅觉,味觉,还有我们内心的情感、情绪,每一种喜怒哀乐。
如果只是匆忙前行,只想着以理性制定的目标,规划的路线,我们可能会把事做得很清晰。但是对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却变得模糊。
每天花一点时间从理性的模式中抽离出来,感受下自己内心的想法,体会到的情绪,把这些记录下来,看到真实的自己。
在低头前行的同时,也停下来看看自己,别让自己跑得太远,和自己的内心有了距离。
听完这首熟悉的曲子,我摘下耳机,静静聆听内心的声音。
愿我们都能不忘感受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