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 为什么会发生急躁冒进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是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的失误,使探索过程出现了重大曲折。
为了尽快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党力图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打开一个崭新局面。1957年,随着一些工厂、农村出现生产迅速增长的新气象,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党认为经济建设应该搞得更快一些。在国际上,中国共产党在1957年11月莫斯科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获得了崇高声誉,再加上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提出15年赶上和超过美国、12年建成共产主义等口号,这些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社会主义者以巨大鼓舞,客观上也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压力。
尽最大的努力把建设搞得快一点,以争取更多的主动,是全党全国人民的迫切愿望。大家都愿意相信,在迅速取得一连串伟大胜利的中国人民面前,似乎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我们既然已经建立起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人民群众既然已经在社会关系方面得到解放,做了主人,那么,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来进行经济建设,就能够取得我们所希望的、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高速度。
应当指出,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建设发展得快一些的可能性也确实存在。只要党正确地领导和组织群众,在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发挥符合实际的主观能动性,从一个历史阶段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可以快一些的。中国人民破除迷信,打掉自卑感,奋发努力,要为国家富强和社会主义发展有所作为。这种精神是可贵的。
但是,经济建设有它的客观规律,生产力发展需要积累的过程,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当时,我们党还缺乏领导经济建设的经验,对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估计不足,对掌握经济规律和科学知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背离了一向倡导的实事求是原则,搬用战争年代大搞群众运动的方法指导经济建设,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提出了许多违背科学的高指标。这样,急躁冒进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就发生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某些高指标不是一开始就提出来的,而是在领导愿望与基层热情相互推动下,层层加码抬上去的。而中央为了保护群众积极性,怕泼冷水,把已出现的问题看成支流,没有及时纠正,导致了问题越来越严重。
文章来源:学习出版社
1958年的中国农村掀起了哪两场运动?分析出现这些运动的原因?及造成的危害?
“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危害:在“大跃进”中,出现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各地用土办法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还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农民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被收归公社所有,损害了群众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国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我们历史书上有.....是自己慢慢打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形成的原因
1957年冬和1958年春,在国民经济“大跃进”思想的指引下,全国农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一些地方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在修水库、造林、抗旱中搞起了大协作。195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通过了《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
意见指出:“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的合作社是必要的。”会后,各地农村开始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有的地方出现了“共产主义公社”、“集体农庄”,有的地方出现了“人民公社”。
1958年7月1日《红旗》杂志第3期《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一文中,比较明确地提出“把一个合作社变成一个既有农业合作又有工业合作基层组织单位,实际上是农业和工业相结合的人民公社”。这是在报刊上第一次提到“人民公社”的名字。
扩展资料
1958年4月,随着我国第一个农村人民公社河南省遂平县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建立,河南在1958年8月15日又在全国的城市中率先举起了城市人民公社的大旗,自发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城市人民公社--郑州市管城区红旗人民公社。
在此后的一个多月里,北京、天津、哈尔滨、重庆等许多城市里相继自发建立了许多人民公社。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随着"大跃进"而头脑发热,此时正以高度的热情推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毛泽东,对新出现的城市人民公社却表现出极大的冷静和谨慎。
在第一个城市人民公社刚刚建立后的1958年9月5日,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谭震林同志就城市和国营企业是否办人民公社的问题征求毛泽东的意见,但毛泽东没有表态。在1958年12月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表示对城市人民公社要继续试办,积累经验,等待时机。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城市人民公社在实验和摸索中发展,没有大的变化。直到1960年3月9日,中共中央才做出了《关于城市人民公社问题的批示》,虽然提出对城市人民公社应当采取积极的态度,要实验和推广。
但是又指出在今后一年内,城市人民公社仍处在试办阶段,各地组织城市人民公社的消息不要登报,也不要组织群众性的庆祝游行,将建立城市人民公社的事搁置了起来。
到了1960年4月9日,出席全国人大二届二次会议的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广州五大城市的市委书记作了题为《建立城市人民公社的伟大的历史意义》的联合发言。
盛赞城市人民公社不仅能促进生产高速度发展,而且还是彻底改造旧城市,使之适合于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和未来共产主义的重要工具,表示大城市也需要实现人民公社化。
直到这时,深受鼓舞的毛泽东才同意在全国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兴办城市人民公社的群众运动。据中华全国总工会统计,到1960年7月,全国城市基本实现人民公社化,在全国190个大中城市中,建立了1064个人民公社,公社人口达到5500多万。
从第一个城市人民公社在郑州诞生到全国城市基本实现人民公社化,经历了近一年的试办期,步子比较稳妥,所以损失较小。
而从第一个农村人民公社出炉到全国农村人民公社化,前后仅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是一哄而起,所以出现了许多乱子,如"五风"问题、急于过渡问题等,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