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的简称是“豫”,一人牵着一头大象,但河南并不出产大象,为什么会是“豫”这个形象的简称呢?
象形文字——豫
在象形文字里,豫是这样解释的: 先画一个人,再画一头大象,一个人牵着一头象,这就是豫。
江苏简称苏,这很好理解。苏,本来就是指的苏州。江苏,江宁与苏州。安徽,安庆与徽州也!其简称“皖”,有两重意思:一是境内有皖山(今天柱山,是古南岳,中国名山之一);二是安徽是古皖国所在地。
博物馆里陈列的象牙制品
福建,福州与建州(今建瓯县,源自建安与瓯宁二县)合称也!其简称“闽”,乃因境内有著名的闽江。江西简称“赣”,也是因为境内有赣江之故。而青海省的名称,则是来源于省内著名的青海湖。
古人和大象
另外还有一些省的简称简单明了,没有历史典故,也没有名山大川,直接以省名简略当做简称,比如青海省简称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四川省简称川,陕西省简称陕,黑龙江简称黑,吉林省简称吉,辽宁省简称辽,北京简称京,天津简称津,西藏自治区简称藏……简单明了,一目了然。
中国各省的简称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与古代诸侯国的国名有关,比如山东简称鲁,就是因为这一代是春秋时期的鲁国所在地;同理,山西简称晋,也是这个缘故。陕西的另一个简称“秦”,也是因为战国时强大的秦国。
那么问题来了,按照这个逻辑,河南省为该简称“魏”才对啊,因为河南本就是魏国所在地嘛!为何简称豫呢?
魏文帝曹丕
还真是,中国历史上有好几个魏国,其疆域都在中原一带。曹丕建立的魏国,首都就是河南许昌,后迁至洛阳。按理说,河南省简称“魏”是最合理的。但事实是,河南省简称豫,并没有简称为“魏”。
禹分九州图
这是何故呢?
原来,大禹治水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青州、兖州、徐州、梁州、雍州、冀州、扬州和荆州。其中位于黄河以南的中原地区叫豫州,为当时天下之中心,又是大禹的故乡。豫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比起魏国,“豫”更能代表中原文化。况且历史上的几个魏国,其疆域并不固定于河南一带,有些还延伸至河北、山西境内。
所以,豫比魏,更能代表河南省,代表中原地区。
老家河南——大象图
况且,禹分九州的影响深远,为中国后来三千年的地理划分,设定了一个大致的框架。从汉初的十三州到唐宋的路道制度,到元朝的行省制度,再到今天,中国的行政区划演变,都是建立在禹分九州的基础上。当时,豫州是天下中心,后来的“中原指河南省”就是这么来的。
禹分九州,豫州为天下中心
那么,河南省在古代又为啥叫豫州呢?豫,明明是一个人牵着一头大象啊!中原地区出产大象吗?
其实,以今天的情况看,河南确实跟大象八竿子打不着,没半毛钱关系。要说有,那就是动物园里有几头罢了。但是在古代,尤其是远古时期,中原一带可是大象横行的,遍地都是大象。那时候的河南一带,森林茂密,雨水充沛,植被丰富,气候跟现在的西双版纳差不多,正是适宜大象栖息生活的绝佳环境。所以,河南一带,才叫豫州。
大禹治水
大象最后一次出现在河南一带,是在北宋时期。《宋史》中有明确记载:建隆三年,有象至黄陂匿林中,食民苗稼。又至安、复、襄、唐州践民田,遣使捕之。明年12月,于南阳获之,献其齿革。
啥意思呢?就是说,962年,野生大象闯入湖北诸县民田,一路破坏,又闯入与河南交界的南阳和唐州。官府派人捕捉,花了一年多时间,才捉到,缴获了象牙和象皮献于朝廷。
春秋列国
在古代,河南地区不仅栖息着大象,还有犀牛出没,在河南多地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都不乏象牙化石,例如商丘曾发现一根3米长的象牙化石,新郑城郊在1978年就出土了一颗猛犸象臼齿化石,鹤壁于2010年发现了距今1200万年前的大象化石,巩义的一处遗址中,发现了成堆成堆的大象化石。在殷商遗址中,更是有大量的大象化石出土,甚至还发掘了三座象坑,在象坑里发现了殉葬的象奴。
大象化石
此外,河南出土的象牙制品也不少,像象牙杯、象牙筷、象牙饰品等。而在甲骨文中,记载了古代河南地区有猎象、训象、使象以及用象祭祀的活动。在《吕氏春秋》里,有这样的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而商朝军队还训练了一支大象军队,用来跟西周作战。
象牙
种种证据都表明,在汉代以前,河南一带栖息着大批的大象,只是后来黄河流域气候发生巨大的变化,大象无法再适应这里,加之人为的捕猎,导致大象数量急剧减少,剩余的大象,只能往南方转移,最终退居于云南西双版纳一带。
大象迁移
因此,而今的河南虽然没有了大象,但大象元素却深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河南卫视的Logo,就是大象。另外还有大象出版社、大象网等,河南博物院一进门的地方,就是大象中原展区,所陈列的大象化石,很叫人震撼。研究表明,河南确实有一段时间,是亚洲象的老家。
古代九州位置
因此,今天的河南虽然没有大象,但在古代,这里是亚洲象的故乡,因此才叫豫州。至于河南为啥没有简称为“魏”,这是因为“魏”远没有“豫”的影响力深远。同理,湖北也没有简称楚而是简称鄂,河北也没有简称赵或燕而是简称冀,都是同样的道理。
河南并没有大象,为何它的简称却是“豫”呢?
河南简称豫,源自古之豫州。大禹治水,划分天下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豫州为其中之一。
那么为什么称作“豫州”呢?
大象之城
豫,由“予”“象”两部分组成。
象,便是大象。予,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说:“予,相推予也,象相予之形。”由此可知,予是一个象形字,形象是两手授受之形,即给予之意。由此推知,豫之义,似乎是手牵大象。这样一来,豫的含义就与“为”相近,“为”之爫,即位爪,手之形。下部为象。
但《说文解字》在豫之后,还记录了一个豫的古字:
对比两个字,差别并不是很大,就是左边两个三角形的方向不同。三角形相对,则为予。三角形相顺是什么字呢?是阝!
事实上,在金文、战国帛书中,豫就是从阝从象,后来写作予,可能是以讹传讹,将三角形的方向搞错了。
阝,我们今天叫做耳朵旁,或者软耳旁。这种说法虽然流传很广,但一点文化常识也没有,还说什么左耳旁、右耳旁。
实际上,一般情况下,左耳旁从阜(也读作fu),含有左耳的字,一般都与山阜有关,比如陵、阿、阴、阳、阪……右耳旁从邑(也读作yi),含有右耳的字,一般与城邑有关,比如都、郭、郊,也有一些城市名含有右耳,比如郐、邰、郯。
这是一般情况,也有邑在左边的情况,比如陕。为什么可以写左边,也是邑呢?因为在汉字规范之前,很多部件可以交换位置,比如群可以写作羣,秋可以写作秌。
同样的,(阝象),就是邑与象两部分,因此我们可以将其解释为大象之城。
象尊
身处中原的河南,为什么被称作“大象之城”呢?我们今天除了西南边境,怎么可能有大象呢?这可能与气候变迁有关。在商代很长一段时期,全球气候比较温暖,中原地区可能是有大象的。
何以见得?
我们可以从商代流传下来的青铜器刻出来。
这是1975年,在湖南醴陵出土的象尊。这只小象十分写实,栩栩如生,四腿强壮有力,长鼻上扬卷曲,周身圆润饱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顽皮小象完全相同。
很难想象,当时人如果不是经常能够见到大象,可以塑造出这样完美的象尊。
而到了周代,气候转冷,北方已经不适合大象生存。周代也有象尊,此时的象尊已经不是大象之形,而更接近野猪,只是比野猪的鼻子更长而已。可能当时人已经见不到大象,只是听说大象鼻子很长,形体比较接近野猪而已。
因此,河南得名豫——大象之城——之时,可能真的有很多大象,而写作“豫”之时,已经没有大象啦!
河南没有大象,那为什么简称“豫”呢?
河南简称“豫”,因为3000年前河南地区曾有大量的大象。现在的河南电视台的台标就是一个大象的形象,又叫“大象台”,可见河南人对大象的喜爱。
从上图可以看出除了西周和三国两晋等个别时期,北宋之前的平均气温是要高于现在的。历史时期亚洲象的生存北界在41°N,大致是北京河北一带,而现在只是在滇西南有分布,南移了17个纬度。
而商周时期,黄河流域有一大波野生亚洲象。而且从殷墟甲骨文记载来看,当时有猎象、训象、使象和用象祭祀的活动。殷墟在哪?河南安阳。据研究,商代豫北每月都有降水的可能,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两度,1月均温比现在高3-5度。殷墟王陵发掘出三座象坑,其中某象坑还同时殉葬象奴一人。
所以,“豫”字有一种解释为“牵象之地”。
秦汉以后黄河流域大象数量急剧减少,象活动北界一直南移,但是直到宋代南阳还有大象活动。据《宋史五行志》记载,有大象跑到河南的唐州(今唐河县)践踏民田,官府派人捕杀它,忙活了一年愣是没抓到,第二年好不容易捕到了,大家兴高采烈分而食之,还把大象皮和象牙献给国家。虽然这次出现在河南的大象也是从湖北“流窜”到这里的,但是这是最后一次河南出现野生大象活动的文献记载。
象分布北界一直南移的原因有二:一是人的肆意捕杀和森林资源剧减。为什么肆意捕杀:因为大象在古代远比现代有用。古代上朝用“笏”取自象牙,民间制筷也觉得用象牙时尚时尚最时尚。象可以用来耕田负重作战骑乘仪仗观赏。森林剧减也是事实,黄河流域直到战国时期还是“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 。二是气候变化,气温降低和降水偏少,其实这也是森林剧减的自然原因。
那些在博物馆的象骨仿佛让人看到在水草丰美的悠远年代奔腾的象群,见证了 沧海桑田式的自然气候的变迁。虽然现在河南和大象一毛钱关系也没有,但是大象作为河南历史悠久的象征,已经根植在河南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