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必考实验19个,高考生物实验必考归纳

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1、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为什么?低倍镜的视野大,通过的光多,放大的倍数小;高倍镜视野小,通过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数高。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3、用转换器转过高倍镜后,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不行。用高倍镜观察,只需转动细准焦螺旋即可。转动粗准焦螺旋,容易压坏玻片。

4、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什么?答:(1)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

(2)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楚材料为止。

5、总结:四个比例关系a.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而目镜正好与之相反。b.物镜头放大倍数与玻片距离:倍数越大(镜头长)距离越近。c.放大倍数与视野亮度: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d.放大倍数与视野范围: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一、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 2O沉淀。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 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二、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三、实验注意事项

1、可溶性糖的鉴定a.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乙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前才将甲、乙液等量混匀成斐林试剂;斐林试剂很不稳定,甲、乙液混合保存时,生成的Cu ( OH ) 2在70~900C下分解成黑色CuO和水;b. 切勿将甲液、乙液分别加入苹果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甲、乙液分别加入时可能会与组织样液发生反应,无Cu ( OH ) 2生成。

2、蛋白质的鉴定a. A液和B液也要分开配制,储存。鉴定时先加A液后加B液;先加NaOH溶液,为Cu2 与蛋白质反应提供一个碱性的环境。A、B液混装或同时加入,会导致Cu2 变成Cu ( OH ) 2沉淀,而失效。b、CuSO4溶液不能多加;否则CuSO4的蓝色会遮盖反应的真实颜色。c. 蛋清要先稀释;如果稀释不够,在实验中蛋清粘在试管壁,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后会粘固在试管内壁上,使反应不容易彻底,并且试管也不易洗干净。

3、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区别:

斐林试剂

双缩脲试剂

试剂成分

0.1g/mlNaOH溶液

0.1g/mlNaOH溶液(双缩脲试剂A)

0.05g/mlCuSO4溶液

0.01g/mlCuSO4溶液(双缩脲试剂B)

是否混合

混合后再滴加

先加双缩脲试剂A后加双缩脲试剂B

是否加热

水浴加热

不加热

实验三: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

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实验四: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实验材料: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用这样的红细胞做实验材料就只有细胞膜一种膜结构。

实验五: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一、实验原理1.叶绿体的辨认依据:叶绿体是绿色的,呈扁平的椭圆球形或球形。

2.线粒体辨认依据:线粒体的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3.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二、实验材料观察叶绿体时选用:藓类的叶、黑藻的叶。取这些材料的原因是:叶子薄而小,叶绿体清楚,可取整个小叶直接制片,所以作为实验的首选材料。

三、讨论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不是静止不动的?为什么?答:不是。呈椭球体形的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可以运动,这种运动能随时改变椭球体的方向,使叶绿体既能接受较多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

实验六: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一、实验原理:

1.质壁分离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2.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紧贴细胞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因为液泡呈紫色,易于观察。也可用水绵代替。0.3g/ml的蔗糖溶液。用蔗糖溶液做质壁分离剂对细胞无毒害作用。

三、讨论1.如果将上述表皮细胞浸润在与细胞液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中,这些表皮细胞会出现什么现象?答:表皮细胞维持原状,因为细胞液的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相等。

实验七: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一、实验原理鲜肝提取液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和Fe3 都能催化H2O2分解放出O2。经计算,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和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相比,每滴FeCl3溶液中的Fe3 数,大约是每滴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酶分子数的25万倍。

二、实验注意事项1.不让H2O2接触皮肤,H2O2有一定的腐蚀性

2. 不可用同一支滴管,由于酶具有高效性,若滴入的FeCl3溶液中混有少量的过氧化氢酶,会影响实验准确性

3.肝脏研磨液必须是新鲜的,因为过氧化氢酶是蛋白质,放置过久,可受细菌作用而分解,使肝脏组织中酶分子数减少,活性降低

4.肝脏研磨要充分,研磨可破坏肝细胞结构,使细胞内的酶释放出来,增加酶与底物的接触面积。

实验八: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实验原理:

1、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

2、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显色。注:市售a-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约600C

实验九: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实验原理:

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方程式(略)

2、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CO2的产生情况。

3、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在酸性条件下,变成灰绿色。

实验十: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一、实验原理与方法1.色素的提取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是有机物,不溶于水,易溶于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提取方法:用丙酮、乙醇等能提取色素。

2.色素分离的原理:层析液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

分离方法:纸层析法。用毛细吸管在滤纸条的下端沿铅笔线划一条滤液细线,待滤液干后再划一两次,然后将滤纸条插入层析液中(滤液细线不能接触层析液)。

分离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出现四条色素带:橙黄色(最窄,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最宽,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胡萝卜素与叶黄素之间距离最大,叶绿素a与叶绿素b之间距离最小。

二、实验注意事项1.加SiO2为了研磨得更充分。

三、实验讨论:

1.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答: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如触及层析液,滤纸上的叶绿体色素就会溶解在层析液中,实验就会失败。

2.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什么?答:提取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①叶片要新鲜、浓绿;②研磨要迅速、充分;③滤液收集后,要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以免滤液挥发。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一是滤液细线要细且直,而且要重复划几次;二是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线。

实验十一: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实验原理:1、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水分,矿质元素等等, 测光合作用强度可以通过测氧气生成速率来进行间接的测量。

2、利用真空渗入法排出叶片细胞间隙中的空气。并使其沉入水中,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产生氧气的多少与光合作用强度密切相关,由于氧气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因此氧气会在细胞间隙中积累,从而使下沉的叶片上浮。依据叶片上浮的情况可推知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可以用叶片上浮所需的平均时间或者一定时间内上浮的叶片数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的大小。

实验十二: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一、实验原理:用琼脂块模拟细胞。琼脂块中含有酚酞,与NaOH相遇,呈紫红色,可显示物质(NaOH)在琼脂块中的扩散速度。方法:用含酚酞的琼脂块模拟细胞。2、现象:NaOH和酚酞相遇呈紫红色。

二、结论: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实验方法总结1、模型方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⑴以事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 t 。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②提出合理的假设。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⑶抽样检测法,适用于微生物(如酵母菌)。

此方法用于:

⑴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途径: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外。

⑵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⑷DNA半保留复制实验。

⑴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

⑵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

⑶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⑷假说—演绎法:先提出问题,然后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

6、排除法。达尔文运用排除法研究植物表现向光性的原因。

7、人工异花传粉的方法:①去雄,套袋。②传粉,套袋

实验十三: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一、实验原理:1.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芽尖等分生区细胞。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进行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

二、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过程

步骤

注意问题

分析

二、装片的制作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

解离液: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的混合液(1:1)

解离时间要保证,细胞才能分散开来。

解离时间也不宜过长。

目的:溶解细胞间质,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此时,细胞已被盐酸杀死。

否则,根尖过于酥软,无法取出。

2.漂洗: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 min。

漂洗要充分,可换水1~2次。

目的: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

3.染色: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的玻璃皿中染色3~5min。

染色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显微镜下一片紫色,无法观察。

龙胆紫等为碱性染料,可使染色体着色。醋酸洋红溶液也能使染色体着色

4.制片:用镊子将这段洋葱根尖取出来,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尖把洋葱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使细胞分散开来。

要弄碎根尖,再垂直向下均匀用力压片,不可移动盖玻片,

目的:使细胞分散,避免细胞重叠,便于观察。做得成功的装片,标本被压成云雾状。

三、观察

1.低倍镜观察:把装片放在低倍镜下,慢慢移动装片,找到分生区细胞。

2.高倍镜观察:移走低倍镜,换上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清晰,仔细观察,找出处于细胞分裂期中期的细胞,再找出前期、后期、末期的细胞。

一定要找到分生区。

在一个视野里,往往不容易找全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细胞。可以慢慢地移动装片,从邻近的分生区细胞中寻找。

分生区细胞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处于分裂期。

三、讨论制作好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关键是什么?

(1)剪取洋葱根尖材料时,应该在洋葱根尖细胞一天之中分裂最活跃的时间;

(2)解离时,要将根尖细胞杀死,细胞间质被溶解,使细胞容易分离;

(3)压片时,用力的大小要适当,要使根尖被压平,细胞分散开

实验十五: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一、实验原理与步骤: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的染色体数发生变化。

⑴低温诱导。

⑵卡诺氏液中浸泡以固定细胞的形态,再用95%的酒精冲洗2次。

⑶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⑷显微镜观察。

二、课后讨论题答案:

低温诱导和秋水仙素处理都是通过抑制分裂细胞内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卡诺氏固定液(Carnoy's Fluid) 适用于一般植物组织和细胞的固定,常用于根尖,花药压片及子房石蜡切片等.有极快的渗透力,根尖材料固定15—20min即可,花药则需1h左右,此液固定最多不超过24h,固定后用95%酒精冲洗至不含冰醋酸为止;如果材料不马上用,需转入70%酒精中保存.固定液的重要特性是能迅速穿透细胞,将其固定并维持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还要能够增强染色体的嗜碱性,达到优良染色效果。

实验十六: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一、实验原理与步骤:原理:显性遗传病具有世代相传的特点,隐性遗传病隔代出现。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交叉遗传,隔代出现,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世代相传,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①确定要调查的遗传病,掌握其症状及表现

②设计记录表格及调查要点

③分多个小组调查,获得足够大的群体调查数据

④汇总结果,统计分析

二、注意事项:1、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

实验十七: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一、实验原理:植物插条经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其影响程度亦不同。其影响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在此浓度下植物插条的生根数量最多,生长最快。

二、实验注意事项1. 选择插条:以1年生苗木为最好(1年或2年生枝条形成层细胞分裂能力强、发育快、易成活)

3. 处理方法:1)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至一天。(要求的溶液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实验十八: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一、实验原理:1.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二、酵母菌计数方法:

抽样检测法或显微计数法(用血球计数板)。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实验十九: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一、实验原理: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操作简便,有助于理解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二、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高考生物必考实验19个,高考生物实验必考归纳

高中生物不丢分的方法

  理科综合试卷里,生物部分分值最少,为72分。因此,在该科上不应花费太多时间,应在35分钟以内完成。正常情况下,5道选择题应在10分钟内完成,实验题和遗传题各花12分钟左右。那么高中生物不丢分的方法有哪些?下面是我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选择题巧排错误项

  答题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全部的限定性条件,如提高“人的呼吸”,则应同时考虑“人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状况,要思考周全。

  做选择时,考生可将“排除法”和“直选法”相结合。如考生能肯定地选出正确答案,就采取“直选法”答题。如干扰项较多时,不妨先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缩小范围。一旦考生初步排除后仍难以选择最终答案,还应注意,多数情况下,说法绝对的选项有可能是错误选项。

  2.实验题写步骤可套模式

  实验题的答题上,通常会考书写实验步骤。此时考生的书写一定要分段描述,同时要注意使用规范的学科语言。

  一般的实验步骤书写分为三块内容。

  首先应该描述“取材、分组、编号”。在描述“取材”时,考生一定要取材一致。如要使用小白鼠做实验材料,描述就应该为“取性别、年龄、长势一致的小白鼠X只”。在描述分组时,考生一定要注意将实验材料平均分组。如将所取的X只小鼠平均分成X个小组,每组小鼠数量一致。此外,对所分的小组考生也须进行编号,这样方便后面描述时简单易懂。

  第二块内容为实验处理,此时考生书写一定要设计对照式处理。

  第三块为观察实验过程并记录结果。考生在描写现象时一定要仔细,多用书本语言,尽量避免口语,对专业名词的书写要准确。

  实验题的答题上,如要求学生书写实验步骤,前两部分实际是送分部分,只要考生明白了实验目的,并选取了正确的实验材料,按这样的模式书写也能得到一部分过程分。

  3.遗传题要注意逻辑顺序

  遗传题解答过程中,考生首先要推断遗传方式或者变异的类型。如果是考遗传的方式,考生首先要判断是核遗传还是质遗传。如果是核遗传,则要判断是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如果是常染色体,则须判断是显性还是隐性,性染色体则应判断是X还是Y,如果是X,也要判断是显性还是隐性。如果题目是考变异方式,考生则首先应判断是可遗传变异还是不可遗传变异。如果是可遗传变异,则需要判断主要是基因突变还是染色体变异或者基因重组。

  叙述中,考生不要怕麻烦,应分成若干个小问题表述。同时,还要注意前后叙述的因果关系,同时语言保持逻辑性,切不可跳过关键步骤进行表述。这样不仅不便阅卷老师给分,也容易跳过得分点。

高考生物必考实验19个,高考生物实验必考归纳

高考必考的生物知识点有哪些

谢邀,我来回答

每年高考对生物的考察,侧重点基本都差不多,即便有些变化也属于微调范畴内,

今天给大家整理汇总了100条常考高中生物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的进行高考复习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6.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一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7.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8.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9.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0.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12.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这些化合物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13.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14.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5.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6.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17.核糖体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18.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19.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0.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1.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2.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3.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24.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25.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


26.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27.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要能量的直接来源。


28.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29.植物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30.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1.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


32.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3.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因此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重要意义。


34.营养生殖能使后代保持亲本的性状。


35.减数分裂的结果是,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精(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


36.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条染色体移向哪极是随机的,不同源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37.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38.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一种基因型)。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子(两种基因型)。


39.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


40.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41.很多双子叶植物成熟种子中无胚乳(如豆科植物、花生、油菜、荠菜等),是因为在胚和胚乳发育的过程中胚乳被子叶吸收了,营养贮藏在子叶里,供以后种子萌发时所需。单子叶植物有胚乳(如水稻、小麦、玉米等)


42.植物花芽的形成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


43.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包括胚的发育和胚后发育。胚的发育是指受精卵发育成为幼体,胚后发育是指幼体从卵膜内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生出来并发育成为性成熟的个体。


44.胚的发育包括: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三个胚层分化→组织、器官、系统的形成→动物幼体 。


45.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少,生长的慢;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多,生长的快。


46.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47.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


48.垂体除了分泌生长激素促进动物体的生长外,还能分泌一类促激素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


49.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50.(多细胞)动物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基本结构是反射弧(即: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51.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52.动物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53.高等动物生命活动是在神经系统-体液共同调节下完成的。


54.生物的遗传特性,使生物物种保持相对稳定。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物种能够产生新的性状,以致形成新的物种,向前进化发展。


55.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在前后代之间保持一定的连续性的是DNA,而不是蛋白质,从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56.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57.在真核细胞中,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而DNA又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所以,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58.在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对某种特定的DNA分子来说,它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却是特定的,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59.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从亲代DNA传到子代DNA,从亲代个体传到子代个体。


60. 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61.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6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的DNA上也有基因存在)。


63.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上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64. 遗传密码是指信使RNA上的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65.密码子是指信使RNA上的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信使RNA上四种碱基的组合方式有64种,其中,决定氨基酸的有61种,3种是终止密码子。


66.反密码子是指转运RNA上能够和它所携带的氨基酸的密码子配对的三个碱基,由于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所以,反密码子也有61种。


67.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68.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69. 生物的遗传是细胞核和细胞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70.一般情况下,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在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


71.生物个体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是: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生物个体的表现型不仅要受到内在基因的控制,也要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72.在杂种体内,等位基因虽然共同存在于一个细胞中,但是它们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这就是基因的分离规律。


73.由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的发病率是很高的,一般表现为代代遗传。


74.在近亲结婚的情况下,他们有可能从共同的祖先那里继承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而使其后代出现病症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近亲结婚应该禁止。


75.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F1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则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也叫独立分配规律。


76.据统计,我国的男性色盲发病率为7%,而女性发病率仅为0.49%。


77.一般地说,色盲这种遗传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遗传给他的外甥的(交叉遗传)。


78.我国的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79.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也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产生新性状。


80.基因突变是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或生物内部因素作用下,由于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改变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基因突变是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的结果。


81.自然界中的多倍体植物,主要是受外界条件剧烈变化的影响而形成的。人工形成的多倍体植物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有丝分裂前期不能形成纺锤体。


82.利用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可以明显地缩短育种年限。


83.所谓的利用单倍体进行秋水仙素处理可以得到纯合体,这里要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这个单倍体必须是针对二倍体而言,即是由二倍体的配子培育而成的单倍体。


84.生命的起源经历了四个化学进化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从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85.进化论者认为,现在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不是神创造的,而是由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变而来的,因此各种生物之间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86.自然选择学说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87.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能适应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称为自然选择。


88.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89.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90.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可以知道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则是定向的(定在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方向上)。当生物产生了变异以后,由自然选择来决定其生存或淘汰。


91.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存斗争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92.种内斗争,对于失败的个体来说是有害的,甚至会造成死亡,但是,对于整个种群的生存是有利的。


93.生物圈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94.生物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是:适应环境,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在改变环境。


9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


9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影响环境。


97.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98.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99.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100.所有的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既有大量的生物,还有赖以生存的无机环境,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华为员工股权激励协议,华为的股权激励方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