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杯子中杯大杯,买星巴克大杯还是超大杯

设定“参照物”、“价格锚点”的情况下,用户的感知形成了一定的“比例偏见”,用户自然而然会进行比较的举动。

01

我们常常在消费的过程中会有“贵”、“便宜”、“超值”等心理感受,然而看似一念之间的“贵贱之分”却蕴含着营销的学问。

我经常去星巴克,星巴克对杯型设置很有意思,关于“Tall(中杯)、Grande(大杯)、Venti(超大杯)”还引发了罗永浩的一次“较真儿”。

不过在国内很少看到“小杯(Short)”星巴克,一个“隐藏的小杯”作为重要的“价格锚点”很容易把用户的决策目标锁定到中杯、大杯。我们在设计产品时也通常会考虑参照物,在杯型比较与价格的差异出现时,用户自然就有所倾向。我个人喜爱喝美式咖啡,每次必点是“大杯”,会觉得比较划算。

在“参照物”、“价格锚点”的设定下,用户的感知就形成了一定的“比例偏见”,我们会自然而然的进行比较,3元能多喝83ml的感知(消费者几乎不会现场计算,大部分以视觉判断大小差异)可以促进快速决策。

在2019年2月26日,我做了一个小调查,调查人群以专业咖啡社群成员和学生、白领为主,共收集有效问卷116份,其中男生占比37.93%(44人),女生占比62.07%(72人),年龄57.76%的人群为31-40岁,31.03%的人群26-30岁。

性别比例

年龄分布

在“星巴克咖啡杯型中,你最常选的是哪一个?”这个问题的调查中显示,59.48%的人群选择了Grande(大杯),26.72%的人群选择Tall(中杯),13.79%的人群选择Venti(超大杯)。

在“选择Grande大杯是因为什么?”的问题中,46.38%的人群选择了“中杯量太少,大杯刚刚好,超大杯喝不了”,33.33%的人群是因为“习惯选择中间的”,18.84%的人群是因为“划算,感觉价格比较另两个杯型便宜”……

46.38% ,可见“杯量适中”的感受目前看大多数人群的选择,然而还有33.33%是因为“习惯选中间的”,这一点也是人们的惯性思维,商家正好“利用”此思维,设计3种杯型供选择,一般人在3个同类别不同规格的产品上选择,会以“择中原则”进行,“小的不够,大的浪费”的心理驱使部分用户选择了Grande(大杯),这两种心理与行为习惯就占了选择Grande(大杯)人群的79.71% 。

在上一个图表中可以看到26.72%的消费者选择Tall(中杯),一般在消费者选择Tall(中杯)时,星巴克服务员会说一句话:“只要加3元就能升大杯,您需要吗?”

“大杯美式”是30元,服务员这句“3元升级30元的大杯”,一下就提醒了用户,“差价才3元,很划算!”

所以,此刻又有近一半人改为购买了大杯。

消费者“心甘情愿”的购买“大杯”星巴克,与星巴克品牌设计的消费者决策链路是否有关呢?为何一定要引导消费者购买大杯,站在消费者立场会感觉到“划算”,这正是“比例偏见”的消费者心理核心,“占便宜”的心理 产品自有“便宜”要素,就形成了消费者的感知,也因此购买了商家希望的那款产品。

人们习惯用百分比来判断得失,比例偏见

从上面表格最后一列也可以看出,中杯、大杯、超大杯分别百毫升价格在7.63元、6.86元、5.58元,当然是越大杯越划算。

为何星巴克也希望消费者购买“大杯”、“超大杯”?是为了让消费者省钱吗?

中杯、与超大杯,从成本上,只是增加了部分的水、咖啡、糖、奶,当然这部分已经有很多人测试过每杯咖啡的含量等,这部分不展开,从成本角度,这些增加几乎可以忽略,星巴克最大的成本是房租、水电、人员管理等费用,这些费用是固定的,不管你卖出多少咖啡,所以当然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到店消费者等关键要素上,客单价越高,消费频次越高,对星巴克越有利。

星巴克给我们哪些启示:

1. 比例偏见的产品规划:在产品规格设置、价格设置中应用,引导用户选择品牌希望推荐的产品。

2. 比例偏见的感知参与:让消费者感受到“划算”、“占便宜”、“实惠”,且品牌自身又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02

我在最近去星巴克消费时,观察身边购买咖啡的用户,口味各异,但5人中有三人选择了Grande(大杯), 60%概率与之前的调查很相似。

然而“比例偏见”在更多消费场景中多有遇到过,比如我一直在关注的一个酸奶品牌——乐纯。

乐纯酸奶最新的宣传是:“每一盒乐纯三三三倍酸奶都使用德国顶尖的滤乳清酸奶制作工艺,用三倍的鲜牛奶和三倍的乳酸菌发酵,再用专利工艺脱去整整2/3重量的水分,只留下三倍的纯净营养。”

“三倍鲜牛奶、三倍乳酸菌、专利工艺脱去2/3重量的水分、留下三倍的营养”,这里面的“三”、“2/3”就成为消费者非常重要决策要素,首先感觉是“三倍”带来“多的”感知,而“一盒”又表现出“少的”对比,形成“精华”、“纯”的感受。这个品牌在很早有一句广告语“三杯鲜牛奶才能提炼出一杯乐纯”,“三”和“一”的很容易让消费者形成“比例偏见”的感知,进而形成消费转化。

这种利用了“比例偏见”的营销方法后,消费者的感知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我在购买这款酸奶时就被“牵引”着进入消费决策链路中,并完成购买。

从一开始进入视觉的“产品、包装、价格”,下意识就会与自己常规吃到的酸奶品牌、价格关联,比如安慕希205g,大概一瓶4.1元/瓶,尽管是一直定位高端的特仑苏,其酸奶115g的价格是9.5元/瓶,乐纯135g的原味酸奶15元每盒的定价立马显得贵了点。

乐纯酸奶给我们哪些启示:

当产品价格高于顾客常规认知时,品牌方如何打动顾客呢?在此,“比例偏见”的应用恰好可以把“劣势”(用户感知的“劣势”)变“优势”,从“价格”到“价值”转化,以乐纯酸奶为例,挖掘“产品特点和顾客诉求”进行匹配,制作酸奶的工艺过程,从“三杯牛奶”到“一杯酸奶”很形象的提炼,且又与顾客对“健康”、“营养”等诉求非常契合,因此就会形成“物有所值”的感受,当然这也和哪部分用户群相关,是感性消费、还是理性消费,在一些产品上会有差异,但此种提炼后,此品牌的产品就从不同角度打动了不同类的消费者,这是品牌营销中顾客旅程的认知、认可、认同。

03

让顾客觉得“占了便宜”是品牌们的基本功,顾客感觉“占了大便宜”那是品牌功力了得。还有哪些日常中我们见过,也很有意思的“比例偏见”应用呢?

1. 换购:

不论是我们去超市、还是在网上购买商品,经常会看到一些促销换购的政策,有很多时候我们会心动,这在于换购商品的价值匹配高、价格设定带给你的比例冲击更大。比如我在某线上药店购买一个30元的药品,会提醒再购买9元,就有机会1元换购,看了一下换购产品,很多原价是8、9元的产品,想想又购买一件商品,也成功换购。

2. 折扣:

常见一些商品打折,9折、8折、5折……你去买一个2元商品,告诉你减1元,不如折扣50%更有冲击力。在写法上50和1的比例感受不同。

3. 降价:

一般在购买一些客单价高的商品,商家更愿意用降价(满减、优惠券)等方式进行促销,比如海信电视在京东销售一款3599元的电视,满3000减300,这台电视是3299元销售给顾客。另外还可以换购、加价购等。

一般在实际应用“比例偏见”时,通常是“低价品打折 高价品降价”、“换购造成大比例价格对比”、“廉价与贵价搭配更易销售”这三大原则。

以星巴克、乐纯酸奶为例,也列举了一些其他促销场景中“比例偏见”的应用,这对品牌营销时有很大的帮助,洞察消费者的诉求,巧妙设计产品,在价格、参照物,以及视觉等要素的组合下,消费者自然会形成一定的“比例偏见”。但此项应用并非“欺骗”消费者,如果品牌方从开始就像利用此方法“欺骗”,结果也是得不偿失。好产品是所有营销战略的基础,我们仅仅是在策略上让顾客“看见”品牌的“好产品”,同时顾客在消费决策时也更加理性的看待各种促销玩法,因为我们都习惯了用百分比计较得失。

*本文涉及数据来源于京东商城、乐纯酸奶官方微信商城

*本文调查问卷数据来源于“啡尝好喝咖友会专业咖啡社群”

*本文阐述酸奶口感“不好喝”是对比含有食品添加剂的调味型酸奶产品,本身乐纯酸奶在原味产品就提供“蜂蜜”可供消费者自主调配。口感因人而异,故营销时本人不建议主打口感。

#专栏作家#

魏家东,微信公众号:weijiadong2013。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品牌营销专家,《极限挑战》第三季推广总策划。畅销书《数字营销战役》、《借势》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大学EMBA授课导师,国家级营销师,省级作家协会会员,WeMedia自媒体联盟成员,曾任乐居生活CEO、微信海COO,写过多部文学作品,现专注于数字营销领域。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星巴克杯子中杯大杯,买星巴克大杯还是超大杯

星巴克中杯、大杯、超大杯,到底蕴含了什么“玄机”?

在生活中,很多人在购买某件商品的时候,都会考虑到怎样才能做到性价比最高,用最合适的价格买的最超值的商品。肯德基吃薯条的时候是中薯合适,还是大薯合适?超市买薯片的时候是买小袋还是大袋?喝奶茶的时候是买小杯、中杯、还是大杯?对“节俭达人”来说,都是很纠结的问题。


而星巴克作为最小资的咖啡厅,以其独具特色、轻松、温馨、文艺的风格,受到了国内外无数男男女女的追捧,可以说绝大部分爱喝咖啡的人都成为了星巴克的忠实粉。当然,星巴克还有一点更是让很多女孩子迷恋不已,那就是星巴克的杯子,星巴克的杯子设计之完美完全成为了星巴克销售中的主力,每款新杯子上市的时候,都会引来一阵抢购狂潮。既然是如此受欢迎的星巴克,自然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咖啡杯的容量自然也是分为了中杯、大杯、超大杯,可是这些不同型号的咖啡杯到底蕴含了什么玄机呢?


所谓的玄机,无非就是在暗指到底那个杯容量性价比更高,我们平时购买东西的时候,往往都会觉得越大分量的越值,其实这种观点是非常明智的,在星巴克里面点咖啡也是如此。现在我们就放出一组数据来对比一下星巴克中杯、大杯、超大杯三则之间的价格差距吧。’


星巴克出售的中杯咖啡价格在27元,容量是354毫升;大杯价格是30元,容量是437元,相比较中杯的价格差了3元,容量多了83毫升;超大杯价格33元,容量591毫升,相比较大杯差了3元,容量又多了154毫升,由此可见,越大杯的越合适,但是最受欢迎的还是大杯,因为中杯太少、超大杯又太多。

星巴克杯子中杯大杯,买星巴克大杯还是超大杯

为啥星巴克的杯型是中杯大杯超大杯而不是小杯中杯大杯?

在国内的门店,也是有提供小杯(Short、8oz)、中杯(Tall、12oz)、大杯(Grande、16oz)、以及超大杯(Venti、20oz)的。前两年美国也开始提供部分冰饮更大的杯型(Trenta) 只不过小杯只是作为隐藏项目,并没有公开展示与菜单中,并且只有热饮提供小杯分量。 “”容许我稍微问非所答一下,回答“为啥星巴克杯型命名是这样的?为啥不展示所以杯型?”吧:1、如前所述,在美国本土的杯型命名本身并非按照翻译成中文后的大中小逻辑的。 2、星巴克最初只提供两个杯型:8oz和12oz,因此相对地命名为Short和Tall。 3、最初的星巴克是一家咖啡豆及设备提供商,今日的连锁餐饮经营方式是星巴克CEO Howard Schultz(严格来说不算是创始人,但绝对是打造今天我们认识的星巴克的最重要人物)在游历意大利考察期间受意大利咖啡馆文化的启发而改造成今日的提供饮品为主的经验模式。这在当时的美国也是相当崭新的经营模式。当中还有段小插曲就是Howard在掌舵星巴克前曾开过几家叫“天天(意大利语Giorno-Giorno)”的连锁咖啡厅,后与星巴克兼容合一。可见今日的星巴克是Howard将意大利咖啡馆文化带入美国的实验,当中竭力保留了很多的意大利元素,杯型命名是其中一个代表(这是为什么用意大利文的原因,背后有他的故事)。 5、根据美国市场的需求,早前推出Trenta(意大利语,意:“三十”,该杯型容量近一升,比胃容量大)。由此可见,大容量的杯型在美国是具有相当市场的,在意大利,甚至现在国内同样是连锁咖啡品牌的LAVAZZA ESPRESSION也只是提供8和12oz饮品。星巴克杯型越来越大也是意大利咖啡文化在美国市场落地发展的表现。 6、从成本的角度,Short的利润显然不及更大的杯型。 7、从市场的角度,Short的分量也让美国消费者觉得不足够。 8、从饮品的角度, 一杯美式咖啡中除了水就是浓缩咖啡,小、中、大、超大四个杯型的浓缩咖啡(Shot)分量分别为:1、2、3、4.。然而即便是只需要一个shot的饮品,制作中也会制作出2个shot,多的另外一个shot通常会被弃掉。 而含有牛奶的饮品浓缩咖啡饮品(如拿铁、卡布)中,Short和Tall的Shot分量同样是1,分别就是多一点奶可以多卖3块钱。 显然,对于星巴克,Short杯赚得不太合理。 9、从消费者的角度,在3个选择中选择比在4个选择中选择来的舒服,3选1更容易做决定。 说到翻译成中文:1、中文的领域对分量的形容词“大中小”最能为所有人接受。 2、从翻译的角度,必然在语意上需要有参照,因此具有语义“大”:Grande当然应该对于大杯,否则若果Grande翻译中杯会产生更多的问题。 3、而且小杯只是没有公开展示,并非不存在,因此小杯也确实存在。 4、把Venti翻译为超大杯也很合理能让人接受还让消费者觉得实惠,但把Short翻译成超小就不妥了。 5、当然从营销和经营的角度来说,当然也希望你选择更大的杯型。 6、在要面子的中国,请人时选择超大杯或者说最大的,在很多情况下也让某些消费者觉得有面子了、体面了、实惠了。对于某些消费者和某些场合,“小”这种选择是不体面的,所以选择Tall也避免了叫“小”的状况。换句话讲,能适应国情,起码不至反感。(过往在星巴克工作的感受)最后, 如果你真的很想在星巴克得到“最实惠”的消费, 假设你喝的是拿铁,Short和Venti都不是最好选择。 是Grande。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沙特在中东的影响力,沙特买导弹对中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