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年味,过年的年味是什么

作者:原军事经济学院基础部教授 雷军

每逢农历新年,总盼望着这一特殊日子有不同的扮相和味道。生活的味道往往是从痛楚中挣得的,过年的记忆也是从苦味的咀嚼中慢慢升腾聚拢的。黄健中导演的电影《过年》就以春节为背景,讲述了东北农村程家老两口与五个子女在大年初一的琐碎生活。即便这样年复一年的打打闹闹,也没有改变一家人对过年的期盼,对生活的认真,对亲情的不舍。

电影真实还原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东北农村过年的场景,片头嘶哑高亢的歌声,唢呐、腰鼓合奏出腊月节日的律动,白雪覆盖的村庄在沉寂中散发着节日气息。在外打工的父亲年三十坐着爬犁回家了,解下腰里一沓沓毛票子给空落落的老伴带来了安慰,攒下了过年的信心。农耕文明中,年是收获和孕育的时间节点,可以让疲惫的人歇一歇,让凄苦的心吐吐槽,虽然“我在他乡挺好的”,但他乡终搁不下乡愁和别绪,回家过年成为了外出人迈不过去的感情坎。程家的兄弟姐妹、连襟妯娌十余人,揣着旧年的芥蒂,乘着节日吉祥气氛开始聚集,希望收获新春的“惊喜”,抹平日常的寒酸。感情坎与物质欲在节日的漩涡中盘桓发酵,形成了中国普通家庭的小悲欢,也构成了他们特有的生存经验和法则。

改革春风加速了过年气氛的变动和分解,家庭聚会时私人情感的碰撞更显深度,餐桌成了欲望角逐的舞台,程氏大家庭的分裂与子家庭的相互踩踏,是物质匮乏时期人对生活不甘,而这种不甘又被紧紧绑缚在皲裂的土地和伤痕累累的家庭上,尤其显得卑微和气馁,旧家庭、小格局换来的是尊严扫地,人性芒刺滋长,精神塌陷,活力不再。影片没有碾压人性,批评自私,没有在道德反省上纠结,而是带着悲悯和同情一点点展示小人物过年的众生相,情节没有悬浮,没有兜售焦虑,绵密的细节和细腻的人情构成生活流,在静水流深中反思德性的衰减和人性的膨胀,探究年被腐蚀后的拯救。拧巴的团圆饭收尾时,程父把最后一道菜——一盘子辛苦钱端上桌。皱巴巴的钱币散发着汗渍,在钱与情的较量中,亲情输得一塌糊涂,年的人文情怀也被消耗殆尽,年过成了一场闹剧。人性的愈合需要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和谐更需要自我的富足,影片对这个努力地活着、想好好过年的普通家庭充满了尊重,对他们的苦味深表理解,更对他们命运的改变倾注思考,默默地暗示,间接引导。

整桌团圆饭被打翻,碗盘碎了一地,哭声一片,程母依然守着过年的禁忌,不能打扫,“碎碎平安”,这是在日子煎熬中修炼的勇气,在苦难中集聚的虔诚,不得不为他们的蒙昧幸福长叹。。影片质朴真实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悲喜交融的手法,切片画面的展示足以穿透数千年锈迹斑斑的家庭意识和自我封闭,生活本质性的发现将推动对生活本质的清醒认识。过年是数千年黄土地上人们勤劳不辍,生命力奔腾不息的见证,是挽留时间、铭刻思念的寓意倾吐,人们可以尽情释放现实的无奈与疲惫,分享收获与成长,让生活重新起航。守望过年意味串联情感,不忘生活的源头,更是永葆希望的火种,鼓励有滋有味地活着。影片尾声两位老人在晨光微露时远去,从他们坚定的远行中可以期待新年的萌芽。

任时代如何狂飙突进,依旧无法抹去过年的情结。年味就是生活,辛酸苦辣在未来都会化作乡愁,成为奋斗的精神钙、慰藉的诗意,涓涓细流温暖胸膛。(雷军)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生活中的年味,过年的年味是什么

什么是年味呢?

年味是家乡人们准备过年忙碌的身影和欢喜的笑脸,是家乡腊月闹市的喧嚣和繁荣;年味是家乡麻花的喷香,是红灯笼,红春联,丰富的年货,人间热乎气氛;年味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年味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的饺子;年味是逛庙会看着舞龙吃着糖瓜儿仿佛又回到童年的一种享受;是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感觉;年味是家家户户都贴上喜庆对联迎接新春,庆祝新的开始;年味是满大街挂满了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那种气氛,是走在街上乡里街坊见面道着过年好的那种氛围……这就叫年味!

"年味",并不是物质的丰盛,而应该是文化的丰盛。它缘于我们对人的精神生活需求。我们要设法把"年"从生活中的必不可少,变为文化上的必不可少。使传承千载的生活的"年",完美地转化为未来文化的"年"。人们对年有一种盛情。在过年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吃好一点,穿好一点,因为这不仅是一时的事,而是象征着未来一年的幸福与否。因为"年"是告别过去,面向未来的特殊时刻。

因此,一切生活的理想都在这个时刻焕发出来。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而当生活和理想混合在一起,就有了年的意味。 年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我用四个字来概括--- 驱邪 降福。喜庆、吉祥、平安、团圆、兴隆、长寿、富贵……这些都是年的意蕴,它们凝聚了人们对生活、对生命的所有的美好祝愿。

年究竟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年首先是精神的。它决不是民族年度的服装节与食品节。而是我们民族一年一度的生活情感的大爆发,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大团聚,是实现梦想的大表现。 几千年来,老祖宗留下的最大的民俗就是过年。它通过各种传统的方式与形式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愿望、情感、理想与追求。无论是贴春联、吃年夜饭、祭祖,还是守岁,燃放鞭炮,拜年等等,这些年文化的方式代代延续,其实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也就是团圆、亲情、祥和,此中包含着无比强大的民族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中国人每过一次年,就深化一次我们民族的亲和力、凝聚力,也就是加强民族的生命力。这是中华文化最深刻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的至宝。 精神是无形的,似乎可有可无;物质是有形的,自然必不可少。精神的内涵往往通过文化的方式表现出来。

古人云:“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意思是:不管在外好或不好;不管离家的路途是远或近,也不管回家的路是好走还是难走。那一刻,全家人能够团圆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你看每年春节前的半个月,在各个地方的火车站、长途汽车站,都能看到成千上万的人拥挤着,要在大年三十前赶回家,在年根的时刻和全家人团圆在一起。不需政府花一分钱,不用任何单位组织,全国上下有上亿的人,在同一时刻拼命地往家赶。这样壮观的场面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很少见的。我们对家、对故土有着这样强烈的眷恋。这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从骨子里涌出的对家的情感。

最浓的年味就是亲情的陪伴。

生活中的年味,过年的年味是什么

什么是年味儿?

我认为年味就是在传统的过春节的相关习俗习中,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过年文化的味道,也叫年俗:

第一,年味的定义和概念:

所谓年味,简单说就是在过春节的活动中,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过年文化的味道。由于这是约定俗成,所以又称年俗。过年是传统,年味也该从传统中寻找,找回浓浓的年味重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

主要概念其实就是新春贺岁,暨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所以说无论习俗和传统怎样变迁,年,依然是我们的重要传统节日。

第二,年味的寓意与主要内容:

年味的含义基本上涵盖过年时的传统活动全过程,即年俗与习俗;主要内容是体现团聚祥和的年夜饭、守岁、祭祀、拜年等等,但各地的习俗不完全一样。

总体上讲:过年即春节分狭义广义两种解释,狭义上是指农历正月初一;而广义上是指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习俗内容

过年在发展及传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掼春、年例、押舟、祈福、逛庙会、游锣鼓、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

年味变淡

现代社会年味变淡是不争的事实,抛开其他因素,与生产力提高有很大关系。在农耕时代,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农人一年耕作的基本规律。年节是农闲之时,基本上没多少工作,冬藏后有大把时光用来准备庆祝节日。而现代的生活方式,不依赖任何自然环境,摆脱了时间的桎梏,生产方式也是全年无休,特别是想吃的平时都能吃到,没什么期待,所以年味就越来越淡了。

总而言之:年味是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一种氛围,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年文化,也是围绕着团聚祥和而进行新春贺岁,祈求好运丰收的一个重要的传统年俗。

尽管年味儿变淡的,但年还是要过的,现在过年主要是与父母、家人、亲朋等团聚一堂,守岁叙旧,让亲情友情在祥和快乐的气氛里更加团结紧密,既红红火火继承了传统文化,又力求务实精简了一些繁琐无益的仪式,达到现代化过年的目的!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英国“安乐死”过山车,全球首例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