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听罗振宇「我为什么不再听罗振宇的得到」

从前年开始,我在《得到》app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少,到今年基本上就不在听了。到目前为止,我在《得到》上总共听了4653.8小时,各类课程听了62门,每天听本书的书听了2273本,学分属于顶尖达到840分。但这两年基本上就不在听了,原因说起来有这么几点。

一、内容与自己所需不再匹配。

之前《得到》上的一些课程,对于我来说还是比较有价值的,我也花了超过五千大钞购买各类课程,凡购买必听完,有的甚至不下两遍。随着听的课程越来越多,讲的书也来越多,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再听这些内容就感觉味同嚼蜡,没有多少令人感动的东西了。也就逐步减少了听的次数。

当然这里面可能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随着我听的内容的增加,后续推出的许多课程及书,对我产生不了多少刺激作用了,简单点说就是感觉都听过了,内容重复了,也就没有多少学习的意义了。这里面有自己水平的提高,也有《得到》自身知识范围的束缚,毕竟知识供应的广度比不过《喜马拉雅》,深度比不过自己读书。人总是喜欢探索一些未知的东西,如果总是一些曾经见过的内容,任谁也没有继续下去的欲望了。

二、解读者的水平制约了提升的高度。

像《得到》里面的听书,解读的水平依赖于解读者的水平,解读者的认知高度,就是听众可达到的天花板,也就是说听着这些二手内容,是不可能超过生产这些二手内容的水平的。当然如果只当拓展知识面来说,量的积累是无所谓水平高低的,但当你需要探究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的时候,通过这样的学习是不可能让你达到你所期望的高度的。

这里面有两方面的因素,听书本身就是一种被动的信息输入,在输入过程中会丢失很多关键因素,也很难通过仔细思考来及时消化这些信息,概因为听书过程中输入内容并不会因为你的思考而停止输入,等你思考完再继续。实际上,听书过程也不适合讲述太过逻辑化的内容,所涉及的内容探讨的也是比较浅,难有深入的讲述,这是因为听觉这个输入信息途径,会过滤掉很多关键的内容,只留下自己当下可接受到的内容。也就是人只会记住自己可理解的内容,而将那些自己难以理解的内容过滤掉,也接收不到。

另外一方面是听书过程难以处理复杂知识,以及一些需要高度思维逻辑化的内容,这个时候听书就会产生宕机感。我曾经说读书的本质就是拓展自己解码的能力,听书本身不具备探索高密度知识和逻辑化知识的能力,因为解码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可解码的内容必然会受到限制,只能解码一些可以快速消化的内容,稍微深刻一点的内容这个解码方式就可能会宕机。这也是好多课程有的人听不下去的原因,概因为对于这些人来说,自身的解码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知识密度过高,就会产生宕机感,厌恶情绪就会产生,也就不愿意继续听下去了。

但如果随着解码能力提高,原先感觉很高的知识密度,就会变得越来越熟悉,最终变得寡淡如水,此时,旧有的模式就很难再激起继续进行下去的欲望了。

三、从信息的输入方到输出方的转变。

从去年开始,我本身有了很大的改变,从原来单一的信息接受方,转变为一个信息的输出者。原本简单的学习过程,调整为从学习到输出的过程,这就对我曾经的思考模式有了很大的不同。以前,作为知识的消费者,可以无序接收各类知识信息的轰炸,但目前,作为一个每天写点东西的输出者,就需要考虑将这些无序的知识,组织调整成具有逻辑性的内容,这就从思考模式到学习目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先听起来似乎有道理的东西,当自己进行逻辑化思考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内部有巨大的漏洞,这时就需要自己进行重新思考,这个重新思考的过程,实际上就会助推你跨越认知壁垒,踏入另外的一个层面。

此时,当你再次打开《得到》,你就会感觉他们也都和你一样,仅仅是自己的思考罢了。这个时候,你看到的东西就会感觉,也就那样了!

说实在的,我曾经在《得到》上收获了很多,简单点从知识面上说,那两千多本书,以及六十多门课,都是我成长的印记,是奠定我攀登知识高峰过程中的基石。当然不止《得到》里面的课程,包括《喜马拉雅》里面的知识也是,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曾经读过的那些书来打底了。当然更重要的其实还是从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向输出者的转变,因为这预示着自己在将这些知识打散重组,形成自己思想体系的过程,这才是真正的升华。

我想听罗振宇「我为什么不再听罗振宇的得到」

为什么大家这么讨厌罗振宇?

罗振宇公开大肆宣传自己的产品“得到”,还宣布“得到”启动“一万小时计划”和“知识春晚”,以帮助每个人从知识中获得力量,实现“用人点亮人”。值得肯定的是,在娱乐当道的电视节目中,有这样一道“说话”的节目,也挺难得。

但,先不说讲的内容实在庞杂混乱,也不说节目粗糙到“一丝一毫”竟然写成“一丝一豪”,充斥广告也不说,只说罗先生那样一副教训人的样子和缺少交流互动的态势,实在让人乏味,甚至讨厌了。

说到这儿,娱乐愚人也就罢了,怕得是打着思想的名义愚人,就更可怕了。期待更多人冷静、智慧,不轻信,更不盲从,不要被五颜六色炫目,也不被专家学者蒙骗。



人物简介:

罗振宇(1973年1月-),出生于安徽芜湖,中国资深媒体人,罗辑思维、得到app创始人。曾担任CCTV《经济与法》《对话》栏目制片人,《决战商场》《中国经营者》《领航客》等电视节目主持人,2008年从央视辞职。辞职后创立了知识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及知识服务App得到。

我想听罗振宇「我为什么不再听罗振宇的得到」

如何看待得到新出的少年得到这个产品

老生长谈的大道理大家都懂。定位,商战,科特勒,您们问出这样的问题想必也是早就看过。我就不赘述了。先说《得到》这个产品,这个产品现在来看无疑是成功的(我个人并不看好,原因这里就不表了)。罗振宇推出的这个新产品,为什么还带着得到这两个极具价值的字(我认为可以叫少年什么,但是得到这两个字还是不用的好。)解读就有很多,大多数人认同的一说就是罗胖在兼顾低龄市场,完善知识服务市场的产品覆盖。布局协调,新市场的渗透,这是每个企业做到一定程度的必经之路。但是透过这个产品,我认为的是,罗胖对于在知识服务市场,认为得到已经处于头部(主产品得到知识层次不能称得上深入,问题还很多,尚需深耕)。其次我不认为现在少年得到提供的内容真的与其使用者(也就是孩子们)期望的价值匹配,当然很和家长的胃口。最后,这个产品的价值提现,还是要看罗胖如何规划资源,以及他对这个项目的预期。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36氪首发地上铁完成2亿美金D轮融资布局万亿新能源物流车运营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