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在讲古驿道之前,已经做了铺垫,就是那一通电话,讲了,要钱钟书必须到某个地方去报道。去干什么不知道,在哪里也不知道。在我看来,也许那个电话意味着当时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书或者老人梦里已经梦见了死亡在招手,即将必须而且不能让夫人代替报道的地方,那个地方能是哪里?必然是天上。(或者阎王殿)
当看到古驿道的各种描述时,忽然就联想到了《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场景。古驿道的那个地方,烟雾迷蒙,有点看不清船在哪里,经常随波逐流,越来越远。钱钟书被安排在船上,311号或许就是当年的病房号,等他们好不容易找到船上的时候,钱钟书正在虚弱的睡觉,而且经常睡觉,说明身体已经非常难受或者虚弱了。女儿因为去教学,所以每周来探望一次爸爸。又被告知,上面通知了,这个地方可能要呆一年多,也就是医生说了,可能他最多能活这么久了,每个场景都是在描写现实并且令人压抑。
古道上的走失,已经非常概括的写了女儿阿圆生病期间的大致,按照她比较严重又罕见的病,离别已然是注定的了,从刚开始不敢告诉丈夫,最后也说了,但是不敢全说,女儿是心头肉,她又怎么忍心让本来卧病在床的老人听到女儿受的罪呢?
阿圆走了。女儿要回自己的家去了,“娘,你曾经有一个女儿,现在她要回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是多么的可怜和痛心疾首,钱钟书生着病,不仅痛惜圆圆,也可怜夫人。送一程,再送一程,当离别拉的越长,是增加痛苦呢?还是减少痛苦?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越远,愈怕从此不见。但是古驿道上还是出现了陌生的两个人,意味把钱老先生从人世间带走了,从此,三里河的家只成为了作者的客栈。是啊!有家人的地方才能称之为家啊!
这一生,这一世,我们在一起的日子还没有过够呢,老天爷可不可以不要让我们团聚这么短暂?能不能让我的爱人再抱我一次?能不能再让我的女儿再喊我一声娘?生离死别真是人世间最难以躲过的事,不思量,自难忘,唯有泪千行。
《我们仨》中开篇的古驿道上相聚相失,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仨》中开篇的古驿道上相聚相失,当中写到的古驿道、客栈、小船,其实是指钱钟书最后住院直至逝世的日子,古驿道就如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黄泉路,而在黄泉路与另一个世界之间,横亘着忘川河,所以杨绛先生用船来指代钱钟书所住的病房,文中写到船在渐渐漂向下游,其实就是暗喻钱钟书的生命在慢慢接近尾声,接近河的另一端。仔细看文中的描述,再对照钱钟书及钱瑗先后入院的过程,不难发现这一章古驿道说的就是“我们仨”最后相失、天人永隔的那段时日。茫茫黄泉路,踽踽独行人——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送别了挚爱的亲人,如今只剩下杨绛先生一人用文字缅怀逝者,迷茫而又坚定地继续守候着这份回忆……杨绛写的《我们仨》里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中钱钟书开会,古驿道这些是什么
这些是杨绛做的梦,时代背景是杨绛先生对逝去的丈夫和女儿的怀念。钱钟书去开会,很神秘,不让人知道。这是杨绛先生无法理解、无法接受钱老先生去世的先前写照。古驿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意象。在虚写死亡的部分中走上古驿道、古驿道上相聚、古驿道上失散,杨绛与钱锺书以及钱瑗的一切聚散都在古驿道上演绎。
古驿道不仅仅如同古书中象征着离愁别绪,更是象征着人生旅程的结束。这一段古驿道是人生的必经旅途,不可逃避。在这古驿道上,杨绛将钱锺书送了一程又一程,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船远去。即便是自己如何想变成山上的石头守望着已经看不见的小船也不可得。
最终只变成了一片黄叶,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落在三里河的家里。古驿道上的一切都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该离开的最终会离开,该留下的最终会留下。
扩展资料
文中杨柳的描写不断出现,写得最多的是寒柳和秃柳:“驿道上又满满地落叶,一棵棵杨柳又都变成光秃秃的寒柳。”“堤上的杨柳开始黄落,渐渐地落成一棵棵秃柳。”
柳树是古代诗歌表达离情别绪的原型意象,是中国抒情传统中的分离树,它所含的韵味是苦涩的。面临生离死别,杨绛使用了这一传统的象征意象。与一般离别不同,杨绛笔下的是寒柳和秃柳,暗示死神日渐逼近,象征的是死别和永别。
《我们仨失散了》以“梦”的形式表现了这段深重的情感经历。
写梦是我国古代悼亡诗常用的形式,以此描写幻境,抒发真情。杨绛用此手法,从心理上看,女儿和丈夫先后病重去世,情感深受刺激,恍如梦中,亦幻亦真。心理学认为,情感到了极至,无论悲喜都会幻以为梦。
从创作上看,以梦入书并结构全文,易于情感的自由流动和主观真实感受的表达。可以达到多层次和自然流动的状态。同时,以艺术手法叙述描绘,缓解自然情感的强度,可使其升华为“诗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