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句话说得好:当一艘船沉没的时候,船长应该和他的船一起沉没,把这句话套到中国历史上末代皇帝的命运上,那么就可以说当一个朝代灭亡之时,末代皇帝一般会和那个逝去的帝国一同死去。所以在历史上,末代皇帝一般难逃一死,从秦朝的末代皇帝秦二世到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皆是死于非命。
崇祯剧照
而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却是那少数几个的幸运末代皇帝,清朝灭亡之后,他不仅没有被杀,反而得到了专门的优待。公元1912年2月12日,溥仪的退位诏书一出,276年的大清王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轰然倒塌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成为了史书记载中大一统王朝的一部分。
而此时的清王朝皇亲宗室,不仅没有像明朝那样迅速逃窜,反而还是安然地居住在紫禁城里,除了没有掌握国家的权力之外,其他生活上的享受一律不少,而推翻清朝的袁世凯,还特别地拿出了《清室优待条件》作为保证,即使是后来这些没有多大兑现,可是依然让人感觉味道不对。
清室优待条件
这给人一种感觉就是清王朝只是暂时离开了人们的视线,可能有一天还会出现,因为历史上其他王朝一出现,后来出现的政权,恨不得将前朝的所有皇室成员全部给斩草除根,一个不留。那么,袁世凯这种看起来其实带有谄媚味道的做法,是不是表示着他在害怕什么?亦或者是他还在担心什么呢?
其实,溥仪之所以能够成为特例,有着不一样的时代背景,当时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后来就不会再出现封建王朝了,没有必要要拿溥仪用来祭刀。而且清朝还是一个由我们国家少数民族满族所建立起来的王朝,而且历史上清朝的皇帝,都有一个特别的意识。
这个意识也很奇怪,那就是清朝的皇帝都认为自己是关外之君,乾隆说过他是夷狄之君,雍正说他是外国之君,这话的意思透露出一个信息就是他们认为自己入关掌管了国家大事,可是也能够随时回到关外,重新成为之前女真族所在的土地上建国,这是一个让人细思极恐的信息。
也就是说,若是溥仪被杀,或者满清皇室被袁世凯屠戮,那么剩余的满清皇室成员,很有可能在当时的东北复国,并且从历史上还能够找到根据,这对于清朝之后的中国,是极其不利的。袁世凯担心的,也许就是怕出现清朝灭亡之后,国家立刻出现分裂的恶劣情况。
晚清的穷人家
当时的中国因为晚清政府的无能,变得太穷太弱,一旦出现分裂,则会让国家的处境更加艰难,到时候一些妄图欺凌中国的国家,可能会将他们的魔爪伸过来。而日本之所以敢在后面侵略我国,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中国被各方军阀割据,不稳定的环境让日本人以为可以趁火打劫和浑水摸鱼。
而后,袁世凯的做法的确是堪称艺术,他虽然承诺了给予的优厚条件,但是并没有完全兑现,可以说像是慢刀割肉一般,慢慢将这个当时不能解决的问题逐渐拖到能够解决为止,最后溥仪没钱时,甚至拿出宫中的宝物去变卖换现钱。
伪满洲国时期的省份
然而急于将满清皇族彻底抹除,后面果然出了问题,在冯玉祥赶了溥仪之后,日本人迅速找到溥仪,随后很快的扶植起了伪满洲国政权,给后来的日本侵华创造了条件,也是使得中华人民受深重苦难的原因之一。
登基仪式上的溥仪
(如果您觉得笔者的文章写得还行的话,就请为笔者的文章点个赞吧,您的举手之劳,对笔者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幸。)
清朝灭亡后,为何没人杀溥仪?
亡国之君都不会有好下场。不会有好下场,道理很简单,因为亡国之君是一个重要的符号。首先他本人就对亡国一事非常不满,毕竟祖宗的基业,在他的手上葬送了,谁也没有脸下去见列祖列宗。所以,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复国。
其次,会有非常多的人拥戴他复国,或者以他为借口复国。毕竟他的身边有很大的利益集团,他倒下了,这些利益集团的利益就失去了,他们不甘心。还有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会假借亡国之君的名头,借机闹事。所以说,留下这个亡国之君,也就意味着增加一分危险。
既然如此,当年袁世凯为什么要留下溥仪呢?是不是溥仪没有上面说的危险呢?显然不是的。实际上,溥仪本人一直对他退位之事非常不满,同时,也有不少人借他的名头闹事。说他非常不满,后来的很多事实已经证明。尤其是他不惜当汉奸,也要出任伪满洲国皇帝,就是他心中一直心存复国梦的表现。说有不少人借他闹事,此话也并不假。比如张勋就曾试图借他复辟。
日本人本来与他没什么关系,为了更容易地侵略中国,也想借他的名头,借老百姓对皇帝的迷信,借满清在东三省的根脉,扶持他当皇帝,收买人心。总之,溥仪作为一个不安定的危险分子,和其亡国之君是一模一样,并没有什么两样。既然如此,当初袁世凯接管清政府的时候,为什么不但不杀溥仪,而且还给予溥仪优厚的待遇呢?
因为袁世凯不敢杀溥仪吗?当然不是的。当初袁世凯凭借自己手中掌控的兵权,控制了朝廷。他要杀溥仪,再简单不过了。而且,他还可以借杀掉溥仪,声讨清王朝的罪责,在全国引起大家的拥戴支持。毕竟中国近代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就是拜清朝所赐。而清朝统治者对汉人来说,又是异族。同盟会当年就提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样的口号,并以此口号聚集人心。
袁世凯也完全可以这样做啊。这样做不但消除了隐患,还聚集了人心,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呢?有人说,这是因为当时清王朝解体的时候,来得非常突然。并不是通过长久的战争,把清王朝打败的。而是因为武昌起义之后,全国各地的督抚们就拥兵自重,纷纷宣告独立。
也因此,有很多人手中掌控着大把大把的军队。而这些督抚们,实际上很多是清朝的支持者。如果在那时候,袁世凯屠杀清皇室,杀掉溥仪。那么,这些督抚们,必然借机闹事,起兵反抗袁世凯。到时候,袁世凯可能就自顾不暇了。
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不过,这样的事情不一定发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清朝末年和其它王朝末年,在政治生态上,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一是近代中国,确实是清朝统治时期变成这样的,一般的老百姓,在心里对清朝是有仇恨的。二是当时经过舆论的宣传发酵,“共和”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大家都觉得帝制在中国是不合适的,是不能支持的。如果某个督抚打着为清王朝报仇的名义,讨伐袁世凯,他已经得不到大家的支持。
当年张勋曾经搞过复辟的闹剧,他仅仅在京城呆了12天就被撵出去了。为什么会这样?就是“恢复帝制”这样的借口,得不到支持的表现。既然如此,袁世凯杀溥仪,也就是没有问题的。那么,他为什么不杀呢?我认为,袁世凯之所以不杀溥仪,实际上,他是暗藏了一着后手。什么后手呢?实际上,袁世凯虽然推翻了清政府,虽然当了民国总统。
但是,由于他本人是从旧军阀长大起来的,他的整个官僚生涯,都是在清王朝里度过来的。因此,他的所有思想,其实都是停留在旧时代。那些所谓的“共和”,在他那里,显然是找不到共鸣的。他一门心思想做的,就是要当皇帝。
如果把溥仪给杀掉,他要找的理由,只可能是反对帝制,清除帝制的遗毒。除了这个,他找不到更好的理由。而如果他以这个为理由杀掉溥仪,便意味着,他将来不可能再“顺应民意”,恢复帝制当皇帝了。所以,无论如何,袁世凯必须把溥仪保护起来,给他最好的待遇。(参考资料:《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