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玉过生日的时候,众人聚在怡红院里一边喝酒,一边玩“占花名儿”的游戏,宝钗是第一个抽签的,她抽到的签子上画的是一支牡丹花,题着"艳冠群芳"四个字,下面还用小字刻着一句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罗隐的《牡丹花》: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诗句中的“任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即使是”,“哪怕是”的意思,也就是说,即使宝钗是“无情”的,她也是很“动人”的,当时宝玉手里拿着这只签,却发起呆来了:
宝玉却只管拿着那签,口内颠来倒去念"任是无情也动人"
多念几遍就多念几遍吧,可一般人都会反反复复地念叨,宝玉却是“颠来倒去”的念叨,这一颠倒,诗句岂不成了“任是动人也无情”了吗?
作者经常借用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家认为,诗的本质就是“言志”,其实,对于小说这种体裁来说也是这样的,作者往往会通过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和故事,来表达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比如作者就曾经在小说中借大石头和贾母之口,两次提到了自己对市面上流行的艳情小说的看法,表达出了自己的艺术观点。对于自己作品中人物的看法,作者一般是不会直接来加以评价的,他往往会借助其他人物的言行来进行表达。
作者塑造的宝钗这个人物形象非常的成功,有很多的读者非常喜欢她,但讨厌她的读者也大有人在,那作者自己对这个人物形象是有着怎样的态度呢?他通过小说的主人公宝玉对这句诗“颠来倒去”的这么念,就表达出了自己对宝钗这个人物的看法。
对很多人来说,宝钗都是很“动人”的
自从宝钗一进贾府,就得到了众多人的喜爱,就连小丫头子们,都喜欢和宝钗玩儿,为此,黛玉的心里还不高兴呢。
贾府里的长辈们,也是很喜欢宝钗的,作为荣国府“风向标”的贾母,就曾经当着众人的面儿,夸赞了宝钗:
贾母道:"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当时荣国府的元春已经是贵妃了,贾母可是不敢对她有所评价的,所以她嘴里说的“我们家四个女孩儿”,可是还包括着黛玉的。
其实,就连深爱着黛玉的宝玉,也是时常会感到宝钗的动人之处的。宝玉挨了打,宝钗就急急忙忙地给他送来了药,她也很心疼宝玉,所以说着说着,就说走了嘴:
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
宝钗的后半句是没有说出来的,因为她在焦急之中,说的有些太动情了,这可不符合宝钗的一贯作风,所以她立刻就羞红了脸,低下头去弄衣带,这可是宝钗极为少见的情形,往日那个落落大方,端正庄重的宝姐姐,居然也有这娇羞怯怯的时候,让宝玉见了之后,心里大为受用。
难怪黛玉总是担心宝玉和宝钗好,虽然她也知道宝玉的心里有妹妹,但就怕他一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了。
可是不久以后,就连黛玉自己也喜欢上了宝钗,自从宝钗在无意中发现了黛玉在看“杂书”,她没有借此机会就一把抓住黛玉的“小辫子”,反而是以一个大姐姐的身份,情深意切地劝导了黛玉一番。过后,还经常为黛玉送一些燕窝来滋养身体,从而获得了黛玉对她的一片真心。
宝钗的形象是立体的,她也有着“无情”的一面,而这,也是宝钗在面具之下内心的真实表露
在童话里,大灰狼都是代表着邪恶的坏人的,小羊都是代表着善良的好人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哪个坏人是一无是处的,也没有哪个好人会是至善至美的,优秀的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如此,宝钗也有她“无情”的一面。
宝钗是很“冷”的,在“护官符”中,她的姓氏“薛”的谐音字,就是“雪”,而她的屋子,也布置的如“雪洞”一般,就连贾母都看不下眼去了:“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
宝钗不同于其他的女孩子,她从不喜欢什么花朵脂粉一类的东西,就连她穿的衣服,不但是半新不旧的家常衣服,还不喜欢被熏上香气,这虽然是在表明她的朴素大方,但也说明了她缺乏年轻人应当有的对于生命的热情。
不但对自己,宝钗对待别人实际上也是很“冷”的,虽然她平日里对待周围的人很友好,但是一旦对方有了变故,宝钗就能够立即变得超乎寻常的理智了起来,这冰冷的态度,让第三者看起来都有些心寒。
同样是姓薛,宝钗的哥哥薛蟠就是一个心肠很热的人,柳湘莲救了他的性命,他就要忙着替人家买房子娶媳妇,可没成想柳湘莲最后居然出家了,此时的薛蟠一出场,就是“眼中尚有泪痕”的,但是当宝钗听说了这件事以后,却说出了她自己的见识:
宝钗听了,并不在意,便说道:"俗话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前日妈妈为他救了哥哥,商量着替他料理,如今已经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妈妈也不必为他们伤感了。倒是······”
柳湘莲救了她唯一的哥哥的性命,可当柳湘莲发生了不测以后,宝钗却是“并不在意”的,她倒是很看得开。
金钏儿投井自杀了,原因究竟是什么,当看到宝玉当时的情形时,宝钗也能猜出个大概来。当宝钗在劝解王夫人的时候,说金钏儿有可能是贪玩儿掉到井里去的,这还情有可原,毕竟王夫人是她的姨娘,但紧接着她那句“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不但充满着商人的铜臭之气,还有着宝钗对于一个刚刚逝去的鲜活的生命的冷漠、无视。
宝钗送了两套衣服,那是她在给王夫人解决问题,并不能说明她和金钏儿的感情如何,相反的,她以前曾经给过金钏儿自己的旧衣服,那也只是她在向王夫人的大丫鬟买好儿而已。当时,金钏儿肯定是很喜欢宝钗的,她哪里能够知道,当她死后宝钗对她的冷漠无情。
宝钗是一个处世很圆滑的人,她能够尽可能地获得更多人的喜爱,但是在她的内心深处,对人却是薄情寡义的。一个人要是太理智了,也就显得太“无情”了。
抽花签的时候宝玉为什么对着宝钗的花签念了两遍后呆住了?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宝钗的花签是什么,也就是说宝玉念了两遍的花签内容是什么?通过书中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描述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宝钗的花签是艳冠群芳,下面又镌一句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而且还有注: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接着众人说道:宝钗也配牡丹花,接着芳官唱了一首《赏花时》,后面宝玉就拿着那花签,嘴内念叨着不语,原文如下描述:
只见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又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芳官只得细细的唱了一支《赏花时》,才罢,宝玉却只管拿着那签,口内颠来倒去念"任是无情也动人",听了这曲子,眼看着芳官不语.所以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宝玉是对着花签下面镌的一句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念了两遍后,听了曲子呆住了。那么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第一,从这首唐诗的出处来讲,它出自唐代罗隐的《牡丹花》,宝玉念了两遍呆住可能就是在想这首诗的出处。我们从上面知道这是一句唐诗,所以它肯定有出处,经过查找,原来它出自唐代罗隐的《牡丹花》全诗如下: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芍药与君为近待,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认为宝玉虽然少读书,但是肯定唐诗还是读过一些,他来回颠倒念两遍,可能就是在想这首诗之前自己肯定读过,但是一时半会想不起,它的出处在哪里呢。
第二,宝玉是嘴里颠倒念了两遍,听了曲子开始不语,所以这个呆住应该和这个曲子也有关系。从书中我们可以知道,在宝钗抽完花签后,芳官唱了一首《赏花时》,唱罢,宝玉却只管拿着那签,口内颠来倒去念"任是无情也动人",听了这曲子,眼看着芳官不语。看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这首《赏花时》曲子的内容,或许又让宝玉想到了什么,且看文中《赏花时》的内容如下描述:
翠凤毛翎扎帚叉,闲踏天门扫落花.您看那风起玉尘沙.猛可的那一层云下,抵多少门外即天涯.您再休要剑斩黄龙一线儿差,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您与俺眼向云霞.洞宾呵,您得了人可便早些儿回话,若迟呵,错教人留恨碧桃花。从内容上看我们知道这是昆曲《邯郸记》,讲的是何仙姑对吕洞宾临行前的一段叮嘱,但是宝玉听了曲子或许想到了黛玉对自己的嘱托,所以才呆住不语。
第三,既然这句唐诗是宝钗的花签下镌注的,那么宝玉呆住不语,还是和宝钗有关。我们知道宝玉一直喜欢黛玉,所以他认为宝钗对他是无情的,自然却忽略了她的动人之处,但是今天宝钗的花签下的这句诗,宝玉觉得它把自己对宝钗的朦胧感受准确地描绘了出来,一时触动便呆住不语。
结语:综上所述,我认为宝玉对着宝钗的花签下的一句唐诗念了两遍呆住的原因无外乎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自己以前可能读过这句诗,但是却忘记了它的出处,呆住不语就是在想它到底出在哪里?另一方面是因为听了芳官的《赏花时》想到了黛玉对自己的嘱托,还有就是这句诗把自己对宝钗的朦胧感受总结出来,一时触动。
《红楼梦》中第63回,个人所抽的签有什么涵义?
《红楼梦》中第63回个人所抽的签涵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