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极端高温天气等原因,四川工业企业“临时限电停产”引发行业高度关注,同时也对居民生活用电进行了限制。那么2022四川限电多久能结束?为什么会限电?
一、2022四川限电多久能结束
预计到25日结束。在此之前,有相关部门曾下发通知,将限电期限定为8月15日至20日。然而由于高温天气并未得到明显好转,电力供需紧张形势进一步加剧,8月20日,四川经信厅、国网四川电力公司发布的一份《关于扩大工业企业让电于民实施范围的紧急通知》显示,将限电期限延长至25日,使得限电总时长延长到11天。
据《四川日报》最新发布消息,当前,四川省用电需求最高负荷已跃升至6500万千瓦,同比增长25%。据气象和水利部门介绍,未来5天四川省大部分地区仍晴热少雨,盆地高温天气将持续,8月下旬省内主要江河来水量仍以偏少为主,因此电力供需紧张形势仍十分严峻。
二、为什么会限电
1.电力供给不足
四川以往的水电资源很丰富,比如有全国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可供四川省90%的人用,而火电只占整个四川发电量的15%左右。以往还好,就在今年四川也遭遇了50年不遇的长时间极端高温干旱灾害天气,7月水电来水偏枯4成,8月以来偏枯达5成,四川下游的重庆嘉陵江已经露出河底浅滩。水电站要靠水位的落差来发电,结果高温把水都蒸发走了,水电站无法正常发电,发电量少了整整一半,火电占比又太小,因此电力供给紧张。
2.电力消费过多
今年以来出现了大范围的高温天气,四川已经有90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居民生活用电量大,工业企业用电也居高不下,这就造成四川今年用电负荷剧增,已经6次打破历史记录,目前,四川日负荷在6000万千瓦左右,接近制造业大省广东的一半。
3.电力调配
四川一直以来都是电力大省,是西电东输的主要供应方,每年四川向外省供应的电有一个固定额度,需要按照合同向外省供应一定量的电,哪怕自己的电不够用了,也要保证外送的电充足,毕竟如果东部工业发达省份断电了,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来看,损失更大。因此在今年自身电力不够用的情况下,也仍需向外供电。
综上可知,2022四川限电要到25号才能结束,由于电力供给不足而又消费过多,同时还需向外输电,电力严重不足,因此会出现限电的政策。
能源危机,四川限电何时能结束?
它的结束至少还要很长一段时间,毕竟现在的气温这么热,供电量还是很紧张。作为中国第一水电大省,四川为什么会缺电限产?
作为中国第一水电大省,四川是毫无疑问的“大户人家”。最近四川缺电限产的消息登上热搜,很多人奇怪四川为什么会缺电限产,究其根本还是因为今年的特殊气候。
有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今年夏天罕见高温或达1961年来最高气温!60年一遇!截至8月15日,此次高温过程已经持续64天,超过了此前最长的2013年的62天,为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
一到夏天,我们常常挂在口边的,一句“热死了”的口头禅,在这个夏天,跟我们之前从没听说过的热射病有了关联,也是刷新了我们的认知。热死人也不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疲于奔波下的悲惨现实。
在今年的高温覆盖之下,四川这个省份尤为突出,在全国高温榜前十的城市里,几乎已经被四川霸屏。我们以全国21号的最高气温排行榜为例,前十名就有五个地区是来自四川省。
除了持续高温在肆虐,还有降水偏少的原因也在影响着四川。整个四川,在高温和缺水上面,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考验。据相关统计,此次干旱灾害已累计造成四川省近609.4万人受灾。
面对高温,我们普通老百姓能用来抵抗的,就是家里的风扇和空调了。但因为用电负荷太重,四川竟然!限电了!
据了解,四川在8月15日就实施限电规定:全省19个市州实行工企业让电于民的政策,所有工业电力用户,实施生产全停(保安负荷除外),放高温假。
但是即使所有工业电力让电于民,对于需求庞大的四川来说,仍然只不过是杯水车薪。
2021年末,四川水力发电装机容量达8947.0万千瓦,占全国水电21.2%,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全国第一。在这样优质的先天条件下,四川供电的来源,几乎都是来自水电,而不是又贵又污染大的火电。
连续40几天的高温天气,没有一滴雨降下来,河床干旱,水库干涸,不少县市吃水都成困难。水都被蒸发干了,还拿啥发电?即使通过工业限电也是杯水车薪,所以,四川陷入了缺电的恶性循环。
除此之外,由于四川一直是“西电东送”的核心区域,虽然缺电,但四川水电外送仍需履约,不可因省内缺电不送或者少送。白鹤滩水电站,供应江苏的用电。向家坝供应上海的用电,雅中水电站供应江西……
所以,四川正是因为今年持续高温、降水减少、电力负荷过大、需要保证水电外送等种种因素,导致了四川缺点限产的局面。但是这一局面有些人壮士断腕的悲壮和伟大,牺牲自己保全了其他兄弟省份的用电需求。
目前,国家电网正多措并举,确保民生用电需求。19日开始,来自北京、山西、山东、江苏等地的50台应急发电车将陆续抵达四川,提升特殊情况下的供电保障能力。真正体现了困难时期,全国各地迎难而上,共克时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