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每天读到好文章)
上次出差到一个自称“尧帝故里”的地方,当然现在这些自称的地方太多了,就这个称呼我就见过好几个了,可能某名人在那撒了泡尿,也会努力要和名人沾上边的,所以咱们暂且不去考证这个“尧帝故里”是不是真的。
司机看到“尧帝故里”,求知欲就来了,“尧帝是哪个朝代的皇帝呀?”我告诉他,“尧不是皇帝,当时也还没有朝代”这下司机更懵逼了“怎么会没有朝代?总会属于一个朝代吧,不是皇帝为什么叫帝?”
我也懒得解释了,因为对有些人很难解释得通,尤其是当面解释还可能会发生争辩,所以采取这种形式和大家科普一下,听懂就听懂了,听不懂就当没听。
首先,朝代不是天生就有的,中国5000年文明有朝代的时间才占约一半,是有了国家以后才开始发生皇朝更替,才有了朝代,尧的时代还没有国家,但是没有国家公共事务谁来管理?所以大家便推举首领,来替大家管理公共事务,尧就是大家推举出来“领导者”但由于没有完整的国家机构和国家机器,所以当时还不能称为国家,尧也不是皇帝,叫“帝”只是后人对他的尊称,所以尧后来将“领导者”的位置禅让给了舜。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再不明白,看一下“皇帝”和“黄帝”的区别,一字之差,“皇帝”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最高统治者,而“黄帝”是特指一个人,是在尧之前的一个“首领”,和“炎帝”并列,我们不都自称是炎黄子孙吗,就是从这来的。
当然所有这些都是历史传说,根据口述后人记载的,就像圣经一样,是因为在商朝以前没有文字,没有文字记载的东西,不叫历史,但我们也只能信。
另外关于朝代的概念也该澄清一下,不是哪个国家都有朝代的,也不是哪个国家都像中国历史上一样朝代多的数不清,频繁更替,比如日本始终就是一个朝代,没有发生过王朝更替,而英国一共就经历了七八个朝代,法国就经历了三四个朝代,而且它们的王朝更替也和老百姓没关系,就是换个头而已,不像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王朝更替老百姓都要生灵涂炭。而美国,压根就没有过朝代。
只能说道这里了,再说话题就大了,不知大家能不能理解呢?
汉朝皇帝称为"帝”,而唐宋朝称为“宗”,都是帝王为何称呼不同?
我国从汉代开始,就习惯用谥号来称呼皇帝,谥号就是人死之后,根据他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来评定对一个人的褒贬,给予一个寓含善意的评价,或者带有批判评价的称号。
但是制度起源于哪个时间历史中没有记录,最早可追溯到周穆王前后,再到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取消谥号皇帝,比如说秦二世,但是秦朝只经历了两代,就被刘邦所创立的大汉王朝所取代,刘邦再次恢复了谥号制度,这才得以延续,所以汉代的皇帝又有了谥号,并且依然遵守规矩,仍客观公正的评价帝王。
帝王做的不好,就会安上一个不好的谥号,以示批评,比如搜刮钱财,卖官鬻爵的汉灵帝,灵这个字其实就是贬义,再比如刘盈,西汉的第二位皇帝,谥号是孝惠,所以称他为孝惠帝,但是历史上谥号为惠字的皇帝可不止刘盈一人,为了加以区分,并在前面加上朝代的名称,所以后人称刘盈为汉惠帝。
但是在魏晋南北朝之后,谥号就开始变味儿了,变成了阿谀奉承的利器,对君王生平是只褒不贬,并且谥号的字数也越来越多,从最初的一两个字,变为七八个字,到明代的时候甚至已经是十几个字了。比如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谥号就是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好长的一个谥号,如果再用谥号来称呼皇帝,似乎就有点太复杂了,不能用谥号那怎么办呢,就用庙号。
庙号是东亚地区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可以说是用以歌颂人物的,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庙号控制得非常严格,只有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才会特别追加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但是魏晋之后,随着谥号的变味儿,庙号也跟着泛滥了,任何一个皇帝都可以拥有庙号,因为庙号只需一个字便可表达,其意并且不分褒贬。
所以从唐朝开始,都是用庙号来称呼皇帝的,比如唐太宗,唐高宗,宋太祖,宋神宗,这些称谓便是由此而来的,不管是对帝王称帝或者称宗,都是后人对他们的称呼,帝王在世的时候绝对没有人这么叫,在看书或者是看电视剧的时候,一定要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这样就可以在茶余饭后和大家聊天谈论的时候有自己的谈资了。
什么是"皇",什么是"帝",什么是"皇帝"?
皇指“三皇”,帝指“五帝”秦始皇将“皇”,“帝”联用来称呼自己
表示功绩比过去的三皇五帝还要大
具体如下
三皇五帝
【简介】
三皇五帝 中国最早的古史系统。中国的古史传说中,到战国时期形成几种“五帝”说;战国末始有“三皇”一词,到汉代才形成几种置在五帝前的“三皇”说。
“皇”的原义是“大”和“美”,不作名词用。战国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为人主的称呼,遂用“皇”字来称上帝,如《楚辞》中的西皇、东皇、上皇等。时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称为“三皇”。在《周礼》、《吕氏春秋》与《庄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并对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义作了解释,但都未实定其人名。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秦始皇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无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基本上,无论是按照神话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
【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②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③伏羲、祝融、神农(同上);
④伏羲、神农、共工(同上);
⑤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最后一种说法由于《尚书》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最古的三位帝王。此外,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王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五帝】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
②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④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⑤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不同的说法】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且认为泰皇最贵。那么,泰皇是谁?《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另一种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尚书大传》和《白虎通义》等,则又主张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而《运斗枢》、《元命苞》等纬书,除了认同伏羲、神农外,补上了创造人类的女娲。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由此看来,伏羲、神农占了三皇之两席,诸说基本一致,而第三位究竟是谁,分歧较大。
至于五位古帝,说法也各异。《世本》、《大戴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而《礼记·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为五帝;《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吴(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而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
百度百科里的,你可以直接到http://bk.baidu.com/view/3197.htm
去看看,讲的很详细